清晨6點,陡河岸邊的晨練人群已陸續聚集。72歲的張大爺沿著新修的濱水步道散步,看著水中嬉戲的野鴨,忍不住拿出手機拍下這一幕。“擱以前啊,這河溝子誰樂意來?黑乎乎的水,老遠就能聞著味兒。”老人的感慨道出了我市河道治理的變遷。近年來,我市以環城水系提升改造工程為抓手,對市區內的主要河道進行系統治理,昔日的“臭水溝”如今蛻變成市民眼中的“生態畫廊”。
陡河是唐山的母親河,曾因沿岸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排,成為典型的黑臭水體。“2018年剛接手時,河道里的淤泥能沒過膝蓋,水體透明度不足30厘米,岸邊連草都長不活。”市區河道監管中心工程師李娜回憶起治理初期的場景仍記憶猶新。作為環城水系提升改造工程的核心項目,陡河治理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三位一體方案,僅清淤就清除底泥12萬立方米。
在截污環節,施工隊沿著18公里河道鋪設截污管網23公里,建設小型污水處理站5座,徹底切斷沿岸36個排污口。“最難的是老城區管網改造,有些小巷子大型機械進不去,我們就組織工人手挖肩扛,硬是在3個月內完成了任務。”施工隊長王建軍說。為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他們采取分段施工、錯峰作業的方式,最長連續工作36小時搶工期。
生態修復階段,技術團隊在河道內種植沉水植物,投放底棲生物,構建完整的水生態系統。“現在水體透明度能達到1.5米,溶解氧含量從原來的2毫克/升提升到7毫克/升以上,魚蝦重新回來了。”李娜指著水質監測儀上的數據介紹,2023年陡河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部分河段達到Ⅲ類。
治水不是一勞永逸的事,長效管護更重要。唐山建立了“河長制+智慧監測”的管護機制,全市22條主要河道全部落實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配備專職巡河員126名。
“在陡河沿岸部署自動水質監測點13處,數據實時傳輸到智慧水務平臺,一旦發現水質異常,系統會自動報警,工作人員能在30分鐘內趕到現場處置。”李娜打開手機上的巡河APP,上面顯示著當日巡河軌跡和水質數據,“現在巡河員都配備了智能終端,發現問題拍照上傳,相關部門必須48小時內反饋處理結果。”
為鞏固治理成效,我市還實施了水系連通工程,將陡河與石榴河、青龍河等河道貫通,形成循環活水系統。“通過修建閘壩和泵站,實現了河道活水循環更新,從根本上解決了水體問題。”李娜說,今年又在河道沿岸種植喬木3000棵、灌木5萬株,構建起立體生態防護體系。
據了解,環城水系提升改造工程實施五年來,唐山累計投資20.88億元,治理河道63公里,新增濱水綠地15萬平方米,打造景觀節點36處。除陡河外,石榴河、李各莊河等曾經的黑臭水體都實現了還清變凈。在豐潤區,還鄉河治理后形成的濕地公園成為遷徙鳥類的棲息地,今年監測到白鷺、灰鶴等鳥類20余種。
綠意盎然。站在陡河大橋上遠眺,河水碧波蕩漾,兩岸每一條清澈的河道,都是寫給市民的幸福答卷。從工業城市的“環境痛點”到生態改善的“民生亮點”,我市的河道治理實踐證明,每一條清澈的河道,也是交給市民的幸福答卷。
編輯: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