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從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到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戰略定位,貴州因地制宜繼承發揚中國傳統生態智慧的成功實踐:老子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生態實踐觀、荀子“制用”和“愛護”相結合的生態辯證法、賈思勰農業發展的生態平衡觀……根植于千年生態智慧的肥沃土壤,貴州不僅守護了山水,更讓綠水青山成為百姓的“幸福靠山”。
道法自然——守護綠意的和諧之道
道家認為,宇宙萬物都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人們要順應自然、遵循規律,不要過度干預和破壞平衡。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可要守住這份優厚的家底,就要找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平衡點。
在銅仁梵凈山的密林中,護林員楊秀海不時看到黔金絲猴在林間嬉鬧。
“這兩年,黔金絲猴現身頻率明顯增加,好多村民都在山上偶遇過它們。”楊秀海說。
黔金絲猴頻頻現身的背后,是當地對梵凈山的系統性保護。近年來,銅仁出臺了多項保護條例,設立梵凈山環境保護法庭、生態保護檢察室,同時,還與科研院校合作,開展珍稀瀕危物種就地保護和遷地繁育,建設了一批動物廊道……
現在,梵凈山的森林覆蓋率達98%,繁衍著7000多種野生動植物,珍稀動物、珍稀植物分別比原名錄增加13種、46種。
“保護不能被動,必須主動順應。比如,梵凈山生態廊道項目就拓展了野生動物生存空間,減少人為干擾,讓自然恢復生機。”銅仁市環保部門介紹。
不打擾就是最好的保護,已成為貴州各地的共識。
2024年,貴州地表水水質優良率99.1%,23個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動植物物種達24547種,生物豐富度全國第四,黔金絲猴、黑葉猴等種群穩定增長。
“貴州90%以上的自然生態系統和85%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了有效的就地保護,全省的森林覆蓋率為63%。不搞大開發,是要讓生態系統自我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貴州環保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
減少干預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更高層次的智慧,讓綠水青山永續長存。
制天命而用之——鏖戰“地球之癌”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兩千年前,荀子揭示了自然和人事的關系:不是被動地歌頌自然,而是主動運用規律,化“天命”為治理之力。
然而,面對占全省超60%的巖溶出露面積,治理之力要如何擊破石漠化堅硬的外殼?
清晨,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鎮金龍村的山坡上,村民羅永福在兩人高的皇竹草叢中忙碌著。
“10年前這些山頭一片荒蕪,現在草料多得割不完。”他笑著說。
2000年初,新鋪鎮處處是光禿禿的石頭山,農業發展舉步維艱。羅永福的父母在石旮旯里栽種玉米,卻因缺水貧瘠而廣種薄收,他被迫背井離鄉打工。
2005年全國第一次石漠化調查結果顯示,貴州省石漠化面積達375.97萬公頃,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的省份。而從1998年開始,貴州就開始與這一“地球之癌”的鏖戰:重度石漠化地區以封山育林為主;中度區域種草發展畜牧業;輕度區域則種植經果林。
“重度地區沒有產業基礎,就靠封育;中度地區有土壤,就發展草業;輕度地區土壤多,就種經濟林。這體現了‘制天命’的精髓——因地制宜,科學干預。”貴州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專家介紹。
羅永福所在的關嶺縣通過衛星遙感定位石縫石溝,鋪設低碳管道引水灌溉,打通390公里產業路,將2.5萬畝荒山改造為梯地種植皇竹草,巖石裸露率從47%降至10%以下。
“十四五”以來,貴州獲得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專項中央預算內資金69.69億元,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在巖溶石漠化區實施天然林保護與營造林、退化草原修復、濕地保護修復、小型水保設施等工程。同時,在全國率先編制《石漠化分級分類標準》,總結提煉了石漠化治理措施和模式,以及貴州治石的經驗。
“十三五”期間,貴州工程治理石漠化累計5234平方公里;“十四五”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約3985.5平方公里。
主動作為方能“制天命”,20多年的努力,貴州讓荒山重生,綠色在石縫里深深扎根。
順天時量地利——綠水青山的價值轉化
“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揭示了順應自然規律開展農事活動的重要性: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
在黔南州惠水縣好花紅鎮弄苑村,成片的佛手瓜下,“瓜呱雞”正捉蟲覓食。
“我們的雞因在佛手瓜下養殖,所以叫‘瓜呱雞’,主要是喂農家玉米面進行散養,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比圈養的雞價格要高出3到4元。”弄苑村生態雞養殖基地負責人笑著說。
弄苑村從2009年開始種植佛手瓜,是當地群眾重要收入來源。然而,近年來隨著佛手瓜價格的降低,種植面積也隨之開始減少,產業面臨萎縮的情況。如何找到產業發展新路子,成為當地首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多方考察,弄苑村決定在在瓜下發展養雞產業。
“今年是第一年試行瓜下養雞,村里佛手瓜種植面積較多,非常適合發展瓜下養雞。目前,第一批雞苗已陸續出欄,每只雞在5斤左右,每斤可以賣到12元,預計全部土雞賣出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萬元。”弄苑村委會干部告訴記者。
順天時,量地利,通過研究農產品之間的耦合性,惠水縣探索出瓜下養雞、稻蝦共生等“雙軌制”種養結合農業新模式,促進群眾增收,真正實現了“用力少而成功多”。
地方的生態實踐離不開宏觀政策的引導。
貴州依托喀斯特山區特點,持續培育壯大生態農產品品牌,提高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生態服務業,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旅游景區和生態服務業品牌,實現生態經濟與生態建設的良性互動。
在赤水市,擁有132.8萬畝竹海,順應“以竹代塑”國家政策,當地大力發展竹制品產業;雷山縣格頭村發展林下養蜂、旅游,村集體經濟年增收52.96萬元;紫云縣藍莓種植達1.6萬畝,成為“致富果”。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貴州正持續積蓄力量,推動綠水青山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