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
查看詳情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這張老照片記錄的是日本投降后,同盟國設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的情景。畫面中戴著金絲眼鏡的,便是中國法官梅汝璈,他代表四萬萬同胞參加了著名的東京審判。梅汝璈(左二)在東京審判現場(資料照片)。
1904年,梅汝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區朱姑橋梅村。雖然家境不錯,但父親對他要求嚴格,年幼的梅汝璈每日需早起撿糞施肥。聰穎好學的他總不忘帶上一本英語書,邊勞作邊苦讀。
1916年,12歲的梅汝璈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留學預備班”。1924年,他赴美深造,先后就讀于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24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父親那代留學生在海外尤為不易,”其子梅小璈回憶,“他們必須付出加倍努力,才能贏得尊重。”
1929年,梅汝璈學成歸國,先后在山西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任教,講授英美法、政治學、國際私法等課程。抗戰爆發后,他堅守教育崗位,不僅傳授法律知識,更身體力行地教導學生做有骨氣、知恥辱的中國人。
日本投降后,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美、中、英、蘇等11國在日本東京開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軍國主義統治集團。梅汝璈作為中國法官赴東京參與審判,是該法庭11名法官中唯一的中國人。
東京審判現場,梅汝璈為后排右四(資料照片)。
1946年5月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做最后一次開庭前預演,一場關乎國家尊嚴的席位之爭隨即爆發——庭長威廉·韋伯擅自將中國法官的座次從第二降至第三,排在美、英之后。梅汝璈當即脫下法袍,嚴正抗議:“中國受日本侵略最猛烈,抗戰時間最久,付出犧牲最大!”他認為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東京審判,法庭座次應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既然我的建議在同仁中并無很多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我只有不參加預演,回國向政府辭職!”梅汝璈態度強硬,最終使法庭調回座次,維護了民族尊嚴和利益。
東京審判時期,梅汝璈在辦公室留影(資料照片)。
據梅汝璈之子梅小璈講述,審判期間,父親面臨巨大壓力,常陷入情感與身份的矛盾焦慮中。作為中國籍法官,梅汝璈既要恪守法官中立原則,又要維護民族利益。作為四萬萬中國同胞之一,父親的情感與訴求和普通中國老百姓是一樣的——讓戰犯得到應有的懲罰,但其法官的身份又讓他必須保持中立。
除此之外,取證困難、文化差異、西方法官的偏見……梅汝璈和中國同事在審判過程中遭遇重重阻礙。梅汝璈常在休庭期間與其他法官深入交流,揭露日軍在華犯下的累累罪行。
在最艱難的時期,梅汝璈對海明誓:“若不能嚴懲戰犯,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惟蹈海而死,以謝國人。”
日本戰犯等在東京審判現場(資料照片)。
歷經818次開庭,1948年11月12日,東京審判落幕。但最終判決結果讓梅汝璈留下諸多遺憾:28名甲級戰犯中,除2人病故外,僅7人被判死刑,16人獲終身監禁(后大多獲假釋),1人判20年監禁,最輕者僅獲刑7年。更令人憤慨的是,日本昭和天皇竟得以全身而退,完全逃脫法律制裁。
回國時,44歲的梅汝璈頭發已經花白。在法官席位之爭、起草判決書、堅持死刑處罰等關鍵時刻,他盡全力維護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周恩來總理曾對他高度評價:“為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為國家爭了光,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他。”
新中國成立后,梅汝璈投身我國外交事業與法制建設,擔任外交部顧問、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職。60年代,他著手撰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卻未能完成。1973年,69歲的他因病逝世。
20世紀50年代末,梅汝璈(后右)與妻子蕭侃(后左)、兒子梅小璈(前右)、女兒梅小侃(前左)在北京天壇公園合影(資料照片)。
80年代,梅小璈整理并出版了父親的遺稿,《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詳述了從法庭組建過程到甲級戰犯名單確定,從法官座次之爭到法庭內部運作機制等東京審判的諸多珍貴細節。
2025年8月8日,梅小璈與父親梅汝璈所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合影。
提到父親,梅小璈說:“在我眼中,他是一位飽含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和法律人。我們不必夸大其個人作用,正如他本人清醒認識到的——我今天能高居審判臺上來懲罰這些元兇巨憝,都是我千百萬同胞的血肉換來的。”
2025年8月8日,梅小璈端詳父親梅汝璈的照片。
如今,位于朱姑橋梅村的梅汝璈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放,展出梅汝璈在東京審判時親筆修改過的判決書,審判期間用過的法律書籍、衣服、眼鏡等珍貴文物。
2025年8月1日在梅汝璈故居拍攝的梅汝璈在東京審判中用過的國際法專業工具書。
梅汝璈的宗親、故居講解員梅庭軍常在這里向參觀者講述東京審判的歷史。他說,開放故居,就是為了讓子孫后代記住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苦難和先輩們抗爭的艱辛。78歲的梅氏家族長輩梅華林老人也經常來到這里,在故居院中看看梅汝璈的雕像。
2025年8月1日,78歲的梅氏家族長輩梅華林在梅汝璈故居院中瞻仰梅汝璈雕像。
梅小璈說,翻閱父親的日記,“中國人還得爭氣才行”的字句反復出現。梅汝璈始終強調,要消除外界對中國的偏見,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自強不息。
2025年8月8日,梅小璈在閱讀父親梅汝璈所著書籍《東京大審判——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梅汝璈日記》。
梅汝璈曾寫道:“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于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這句話,不僅是他對歷史的總結,更是對后人的殷切囑托。
↓點擊下方視頻↓
聆聽梅小璈講述父親梅汝璈的故事
01:37
從東京法庭上的據理力爭到日記本里的諄諄告誡,梅汝璈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擔當。今天,當和平的陽光灑滿神州大地,他的精神依然閃耀著時代光芒——銘記歷史創傷而不囿于仇恨,秉持自強信念而不懈奮斗,方能在新時代續寫民族復興的華章。
這,或許就是對這位大法官最好的紀念。
■本季回顧
“戰爭雖然殘酷,但我從未害怕”
“父親身上的彈傷,是永不磨滅的勛章”
“我永遠記得80年前走出集中營的那天”
“我活一天,就要為30萬遇難同胞討一天公道!”
當年我們這樣把鬼子炸上天!
■上季回顧
“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小崗與時代同頻共振
重走漫漫鄉郵路 見證山鄉煥新顏
“女子班”學生乃古莫子作:讀書教會了我什么是堅持
殷老師家的親子照:穿越44年的愛與陪伴
從“穿鞋小囡”到七旬老人:生活點滴見證時代變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