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作者:徐暢 李曉
第12屆世界運動會各項比賽激戰正酣,除了賽場上的精彩角逐,場外的志愿者“小青椒”也成為一道風景線。據報道,來自四川大學、成都大學、成都體育學院等36所在蓉高校的8000多名志愿者分散在各個場館,全力保障賽事進程有序推進。放眼各地,不單是賽事服務項目,在社區、醫院、鄉村等基層一線,都活躍著志愿者的身影,他們如同點點星火匯聚起來,釋放出耀眼的光芒。
近年來,青年人投身志愿服務已成為一種風尚與潮流。隨著我國志愿服務事業不斷發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相繼舉辦,志愿服務獲得越來越多的社會共識并深刻影響著當代青年人。他們積極投身這些社會實踐,從中收獲了精神的滋養與滿足,使奉獻精神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弘揚,吸引帶動更多人投身其中。
參與志愿服務,是奉獻與成長的“雙向奔赴”。對于廣大青年學生來說,參加志愿服務是鍛煉能力、淬煉品格的一個大舞臺。大學生正處于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過渡時期,參加志愿服務可以將“萬卷書”里的學識轉化為“萬里路”上的實踐。無論是參與支教活動,在三尺講臺上為孩子們播撒希望的種子,還是扎進田間地頭,以專業知識“點石成金”助力鄉村振興,只要有想法、肯創新,勇于并樂于通過實踐鍛煉自己,就能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為更好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志愿服務作為思政教育的實踐載體之一,是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各高校為鼓勵大學生群體參與志愿服務設計了一系列育人方案,從項目支持到實踐指導,從學分認定到榮譽表彰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力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投身火熱社會實踐。不少青年學生感慨,正是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他們對個人價值的實現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他們更加堅信: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揮灑汗水,則青春出彩;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洪流,將收獲精彩人生。
志愿服務漸成風尚,背后也離不開國家層面提供的有力政策引導與有效制度保障。明確了法律準則,并且支持在資源投入方面給予一定傾斜……這些制度安排為志愿服務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特別是,將志愿服務納入社會治理體系,與國家需求實現精準對接,讓其更加具有生機活力。比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人才工程,每年在全國高校招募志愿者,圍繞鄉村教育、醫療衛生、基層治理等展開項目,實施以來已招募派遣超過5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從事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關注的現象。比如,志愿服務內容與需求脫節,專業性和規范性不足,部分項目可持續性欠缺等。破解這些問題,需各方協同努力,尤其是引導社會與高校力量有效參與、精細化運營,讓志愿服務回歸本真,讓青年的熱情與社會的需求同頻共振。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青年能夠通過志愿服務增長本領、提升能力,讓這種精神得到賡續弘揚,為社會發展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光明日報》(2025年08月14日 03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