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博物館。
首都師范大學供圖
圖②:北京理工大學校史館,講解員在介紹展品。
宋逸鷗攝
圖③:湖北武漢,段雅婷(前)在教學生劍舞。
馮金浩攝
北京部分高校博物館歡迎中小學生來“探寶”——
大學里逛博物館
本報記者 黃 超
這個暑假,位于北京海淀區的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博物館有點“熱”。
“這個鼎的三足造型像什么?像不像穿著高跟鞋的胖娃娃?”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研究生、志愿講解員邢雯把小觀眾們帶到西周利鼎的展柜前。
北京朝陽區家長王女士的孩子對歷史文化很感興趣,“看到網上可以預約高校‘寶藏’博物館,就帶著孩子來了。”她說。
近年來,北京市教委持續開展高校博物館“京彩”暑期主題活動。今年,更多學校參與其中:北京大學開放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生物標本館、校史館等5處場館,展示深厚歷史底蘊與學術成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放航空航天博物館、安全教育體驗館,介紹航空航天與安全知識;北京外國語大學世界語言博物館等3家博物館上線“北京教育新地圖”微信小程序,提供預約渠道……豐富的展館、專業化的策展,使得高校博物館逐漸成為暑假“遛娃”新選擇。
“知名大學+寶藏博物館”的組合,也吸引著京外游客。居里夫人簽發的鐳元素證書、陳毅元帥的畢業憑證……走進北京理工大學中關村校區的校史館,來自山東威海市的一批中小學生正在“明星展品”前認真參觀。“我們承接了來自全國多地的中小學生夏令營、各類中小學生團體參觀學習活動。”北理工校史館工作人員宋逸鷗說,目前已接待了30場團體參觀,觀眾超2000人次。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標本館帶領學生了解珍貴的中藥藥材標本,學習傳統中醫藥文化;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展示各民族服裝,引導學生感受服飾文化的魅力……“今年,很多高校設計了主題講座、互動實踐等活動,引導中小學生在探究式、場景式、體驗式學習環境中開拓視野,培育綜合素養。”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管理辦公室主任葛宜科說。
湖北推出“定制化”藝術普及行動——
線上線下送課程
本報記者 吳 君
暑假期間,在湖北武漢市的一家商場,一場名為“荊楚藝術導師來了”的藝術普及示范行動正在開展。
段雅婷身著練功服,手持軟劍表演劍舞。“點劍,需要劍和小臂持平,手腕用力,提腕向上。”她邊講邊舞。幾十名小學生手持木劍,邊聽邊學。
段雅婷是一名舞蹈演員,也是一名荊楚藝術導師。在湖北,像她這樣的荊楚藝術導師有60人。“我們去年在全省招募到近百名教師,從中篩選出優秀代表作為荊楚藝術導師。”湖北省群眾藝術館館長邢君成說。
今年6月,湖北省群眾藝術館聚集荊楚藝術導師等師資力量,推出2025年“藝”起來學藝暑期少兒公益課,開設二胡、小提琴、聲樂等興趣班。“課程一推出,就被家長們‘搶’光了。”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文化服務部主任李麗芳說,湖北省群眾藝術館還采用“線上點單+線下配送”的模式,推出更多“定制化”的藝術普及行動。
今年暑期,湖北省群眾藝術館還帶動湖北省100多家文化館、群藝館,推出超500項青少年藝術普及課程,吸引超1.2萬名青少年參與。
關注線下,也聚焦線上。去年以來,湖北省群眾藝術館組織荊楚藝術導師錄制了80門優質藝術普及課程。“這些課程都已在‘文化云享’小程序等線上平臺發布,已累計服務百萬人次。”邢君成說。
暑假期間,群藝館既是托管學生的場所,也是美育的文化陣地。“送藝術,也要送藝術承載的歷史文化。我們推出系列節目,關注專注群眾文化的基層人物,講述背后的文化故事。”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數字資源部副主任劉墨介紹,2023年起,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拍攝制作《微光——湖北群文非遺人物系列訪談》節目,收獲超500萬次播放量、數萬條留言。
“我們將打造更多優質的線上課程,帶動基層文化工作者,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深入‘最后一公里’。”邢君成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