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瑞士藥企正遭遇美國加征關稅舉措的連續沖擊。
7月31日,美國政府宣布對從瑞士進口的商品征收39%關稅。近日,美國又向全球主要制藥企業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其降低在美藥品價格,并將更多生產環節轉移至美國。其中就包括瑞士知名藥企羅氏和諾華。
根據美方計劃,美國將首先對進口藥品征收“小額關稅”,在一年至一年半內提高到150%,最終可能升至250%。
這對瑞士來說無疑是重擊。瑞士經濟高度依賴國際市場,而美國是其關鍵出口目的地。2024年,美國占瑞士出口總額的18.6%。瑞士制藥業發達,藥品出口對其經濟意義重大。瑞士專家估算,若美國對瑞士的關稅政策最終實施,將對瑞士經濟造成顯著影響。如果制藥行業也被征收39%關稅,瑞士國內生產總值(GDP)可能下滑0.7個百分點。
面對壓力,一些瑞士藥企已被迫表態加大在美投資。羅氏此前宣布,未來5年將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創造超過1.2萬個就業崗位。諾華也表示計劃在美投資230億美元。但從長遠看,美國的關稅舉措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將是持續的混亂與不確定性。
長期以來,全球醫藥行業普遍采用“全球分工、區域協作”的供應鏈模式:從發展中國家采購原料藥,在歐洲進行生產加工,最終出口至美國市場。美國大幅提高進口關稅,勢必推高企業生產成本,打亂原有分工格局,迫使企業重新布局產能與供應鏈。這種人為推動的“回流”政策,違背了市場經濟基本規律,將會扭曲產業鏈結構,提升成本、壓低效率,不利于全球醫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更現實的問題在于,醫藥產業鏈建設極為復雜,涉及選址、設備、質量控制、人員招聘、環保審批等多個環節,絕非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在多變的政策環境下,企業雖有投資承諾,但最終能否落地,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也是絕大部分國際醫藥企業最大的營收來源地。當這一巨大市場迎來充滿不確定性的關稅沖擊,企業的經營風險就被空前放大。因此,對于包括瑞士藥企在內的全球醫藥企業來說,進行更多元化的市場布局,讓營收結構更加平衡,才是應對不確定性、降低經營風險的長遠之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
(責任編輯:馮虎)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