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于天津古文化街盛大啟動,各界人士紛至沓來,共同沉浸于天津獨特的文化魅力之中。天津,這座城市從“河海津韻”的深厚歷史文脈中走來,正以“津非昔比”的全新姿態(tài)華麗蛻變,秉持著“天下一家”的文明愿景,堅定地朝著“和合共生”的未來大步邁進。
天津,九河下梢,渤海之濱,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成為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樞紐,也是中西文明對話的前沿陣地。古文化街里,古色古香的建筑與熱鬧非凡的商鋪相得益彰,傳統(tǒng)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等非遺技藝琳瑯滿目,彰顯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文化底蘊;而五大道上,風格各異的小洋樓錯落有致,訴說著往昔的風云變幻,展現(xiàn)出天津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在這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互交織,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和諧共生,碰撞出獨特的文化火花,恰似一幅生動的“和合共生”畫卷。
“河海津韻”是天津文化的底色。自古以來,海河穿城而過,連通渤海,為天津帶來了繁榮的漕運和商業(yè)。元代詩人袁桷的“曉日三叉口,連檣集萬艘”,生動描繪了當時天津河海交匯、商船云集的盛景。河流不僅孕育了文明,更滋養(yǎng)了天津獨特的民俗文化。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飛镲”“舞龍”等,在歲月的長河中傳承至今,成為天津文化的瑰寶,它們承載著天津人民的智慧與情感,是河海文化的生動體現(xiàn)。
如今,“津非昔比”的天津正以蓬勃之姿邁向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征程。城市更新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在保留歷史文化風貌的基礎上,對老舊小區(qū)、工業(yè)遺存進行改造升級。曾經的天津第一機床總廠舊址,如今已華麗轉身為“津一·PARK”,智能科技、工業(yè)設計等新業(yè)態(tài)在此蓬勃發(fā)展,實現(xiàn)了從“工業(yè)銹帶”到“創(chuàng)新秀場”的完美蝶變。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天津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居民充分參與其中,將民生需求放在首位,用“繡花功夫”織就民生幸福網。
在即將召開的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背景下,天津的“和合共生”理念愈發(fā)凸顯。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在華留學生、在津外國友人紛紛分享自己與天津的美好故事,為峰會送上真摯祝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天津這片土地上和諧共處,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描繪出一幅“天下一家”的美好圖景。
此次“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的舉辦,是天津向世界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絕佳舞臺。通過網絡的力量,天津的故事被傳播得更遠更廣,讓更多人了解這座城市的“和合”基因,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在“和合共生”理念的浸潤下,天津必將持續(xù)鐫刻發(fā)展新篇,以其獨有的城市智慧與文明實踐,為人類文明交融互鑒的壯闊進程,增添濃墨重彩的津沽印記。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xié)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xié)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