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作者:張彥卿(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生態保護修復是人類對受損或退化的生態系統采取的一系列干預措施,旨在恢復其生態功能、提升生物多樣性、重建生態平衡,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過程是對自然的修復,也是對人類發展方式的深刻反思與調整。從本質上說,生態保護修復是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這一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性治理,強調各生態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與動態平衡。其關鍵內涵在于通過科學手段重構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能力,使其重新煥發生機。
生態保護修復的必要性源于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以海洋生態系統為例,過度捕撈、塑料污染、過度的近岸開發等活動已使全球約60%的海洋生態系統面臨退化風險。這些生態問題不僅威脅生物多樣性,更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保護修復既是應對生態危機的必要手段,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保護修復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多維度的深遠意義。從發展理念維度看,它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利于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地區通過生態修復實現了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的雙贏,這充分證明了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發展生產力。從功能維度看,健康的生態系統能夠提供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固碳釋氧等不可替代的服務功能。從倫理維度看,生態保護修復順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將人類從自然的征服者轉變為生態系統的維護者。福建福州青嶼村的漁民主動延長休漁期以保護瀕危的中國鱟,正是這種倫理轉變的生動體現。從文化維度看,生態保護修復培育了生態文化,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如浙江臺州的“藍色循環”模式通過立法將海洋塑料治理納入法治軌道,引導全社會參與海洋生態保護。這些創新探索共同構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基礎,也為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科學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首先是整體性原則,必須將生態系統視為有機整體,避免碎片化治理。生態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就需要統籌考慮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多方面的關系,實現全流域的系統治理。其次是自然優先原則,要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我們的干預應該是順勢而為,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在退化草原修復中,采取圍封禁牧等自然恢復措施往往比人工干預效果更好。最后是協同性原則,要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生態保護修復要找到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結合點。在實施路徑上,需要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制定差異化的修復策略,完善多元參與機制,強化科技支撐能力。
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實踐正在從量變走向質變。在理念層面,實現了從末端治理到源頭防控、從單一要素到系統治理的轉變。在制度層面,構建了法治保障、政策引導、市場激勵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在技術層面,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的監測評估技術體系。這些進步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
展望未來,生態保護修復需要更加注重長效機制建設,這是解決生態保護可持續性的關鍵。要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壓力。這需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循環經濟,推廣綠色消費,讓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