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交出了一份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生態答卷。今起,石榴云/新疆日報推出“踐行‘兩山’理念 建設美麗新疆”系列報道,全面呈現新疆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可持續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曹華
柯坪縣城西南5公里,蘇巴什水庫腳下,柯坪縣綠色戈壁設施農業產業園里250座銀白色的新型日光溫室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西紅柿、黃瓜、豇豆等蔬菜長勢喜人,養殖池里的羅氏沼蝦體形飽滿、大閘蟹正奮力蛻殼……曾經“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戈壁荒灘,如今一派生機盎然。

柯坪縣綠色戈壁設施農業產業園里種植的沙瓤西紅柿。柯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來,嘗嘗這個。”8月8日,柯坪縣綠色戈壁設施農業產業園負責人王孔會摘下一個紅彤彤的西紅柿,遞向參觀人群,“味道和我們小時候吃的沙瓤西紅柿一樣,但是在戈壁灘上種出來的,神奇吧。”王孔會言語中透著得意。
王孔會來自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從事設施農業近30年。2020年,王孔會第一次來到柯坪縣,敏銳地發現這里發展戈壁設施農業的潛力:“當時幾乎沒有溫室大棚,5月份了,菜價還很高,而且品種少,也不新鮮。”而柯坪縣的水土光熱資源更是吸引他——光熱豐富、水的硒含量高,望著縣城西南方向大片戈壁灘,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萌芽。
2021年,柯坪縣通過招商引資正式引入王孔會的企業,打造綠色戈壁設施農業產業園。“剛來時,戈壁灘上是一望無際的碎石,一棵樹、一根草都沒有。”王孔會回憶道。
艱苦的環境沒有嚇退王孔會,他與新疆農業大學、浙江湘湖實驗室合作,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通過幾年發展,在戈壁灘建起了一座占地1200畝的綠色戈壁設施農業產業園。
走進產業園溫室大棚,王孔會蹲下身,隨手抓起一把沙子。“戈壁灘沒有土,我們就探索無土栽培技術,以沙當土,根據作物生長需要,通過滴灌系統精準‘喂’營養液,就像給嬰兒配奶粉一樣精細。”王孔會說,沙子干凈,幾乎沒有病蟲害,無需翻地,可反復使用。正是這種精細化管理,種出了讓人贊不絕口的“沙瓤爆汁”西紅柿。今年上半年,產業園僅西紅柿產量就超過1000噸,在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市場供不應求。
目前,產業園種植的果蔬有十幾種,西瓜、哈密瓜、黃瓜、西紅柿、豇豆、白菜等源源不斷供給周邊市場,其中80%的產品實現了訂單生產。

柯坪縣綠色戈壁設施農業產業園,養殖區直徑7米的圓形池飼養著羅氏沼蝦和大閘蟹。 柯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除了滿棚翠綠,更讓人驚奇的是戈壁灘上游動的海鮮。在專門的養殖區,24個直徑7米的圓形池和20個長16米的方形池里,來自浙江的蝦苗和江蘇的蟹苗正茁壯成長。“這是我們的‘魚菜共生’系統,核心是讓每一滴水都物盡其用。”王孔會指著池水介紹,養殖蝦蟹產生的廢水,富含氮磷等養分,引入大棚外專門的水塘進行凈化后再被泵回大棚用于蔬菜灌溉,“這水對蔬菜來說就是營養液,外面水塘還能養魚,循環利用,一點不浪費。”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產業園的魚蝦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眼下,30萬尾羅氏沼蝦、5萬尾紅螯螯蝦以及上千公斤的大閘蟹長勢喜人。“預計中秋時,我們養的大閘蟹能長到200克左右,到時大家就能嘗到戈壁灘上的海鮮了。”王孔會信心滿滿。
柯坪縣地處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域內閑置戈壁荒灘約667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5.4%。近年來,該縣不斷探索,努力讓戈壁荒灘變身“金山銀山”,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產業園員工阿米娜·艾爾肯說:“現在每天裝箱的西紅柿有20噸至30噸,西紅柿的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我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像阿米娜一樣在園區實現穩定就業的當地農民有近200人,加上季節性用工,產業園每年可帶動超5000人次就業。
上半年,綠色戈壁設施農業產業園共產出各種蔬菜2000余噸,羅氏沼蝦20萬尾,南美白對蝦15萬尾,羅非魚1000公斤。全年預計可產果蔬6000余噸,各類海鮮200余噸。通過果蔬種植技術培訓帶動1000多戶農民增收,戶均增收2.6萬元以上。
“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園區里劃片,鼓勵每家承包兩三畝大棚,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務,農戶只管專心學技術、種好菜,每畝地保底收入可達1.5萬元。”王孔會對未來充滿信心。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