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滿載中國蔬菜的卡車駛離萬象南站,準備前往經銷商倉庫。 |
在老撾一家市場,銷售中國蔬菜的攤販正在給蔬菜灑水。 |
走進老撾首都萬象百盛購物中心,西芹、西藍花、白菜、土豆等蔬菜琳瑯滿目。據購物中心超市部負責人介紹,這些蔬菜大部分來自中國,經中老鐵路運至老撾,“這些熱帶不易種植、品相良好的蔬菜,非常受老撾消費者和旅居外國人歡迎”。
截至6月18日,今年經中老鐵路運輸至老撾的蔬菜已突破3.8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5至6倍,豐富了老撾蔬菜市場供應。本報記者近日走訪萬象南貨運口岸站(以下簡稱“萬象南站”)、經銷商倉庫和當地市場,追蹤中國蔬菜在萬象的“一日旅程”。
14時——
萬象南站
下午時分,萬象南站辦事大廳內一派繁忙景象,不少人正在為即將到站的冷鏈集裝箱辦理報關手續。
伴隨著鳴笛聲,一列載有16個裝滿新鮮蔬菜冷鏈集裝箱的貨運班列駛入萬象南站。火車停穩后,蔬菜經銷商的卡車駛入貨場,起重機將已完成清關的冷鏈集裝箱吊放在卡車上。隨后,新鮮蔬菜被送往倉庫進行整理、分揀、配送。萬象南站貨運值班員阿列說:“這些蔬菜從位于中國云南的中老鐵路中誼村站、王家營西站裝車起,算上海關檢查的時間,到達萬象南站的時間只有48小時左右。”
以前,老撾經由中老鐵路發送至中國的集裝箱有空箱返回的現象。2023年,中老鐵路開通蔬菜運輸業務,這一情況得到改觀。老撾老中鐵路有限公司運輸生產部部長馬兆胤表示,中國蔬菜運輸的增多減少了集裝箱空箱返回老撾的情況,為老撾民眾提供了更多選擇,同時有效節約了運輸成本。“一年多來,越來越多企業看好鐵路運輸的時效優勢,我們的蔬菜運量逐漸上升。”阿列告訴記者,“相比熱帶水果,蔬菜所需的保鮮溫度更低。”因此,當列車將芒果、榴蓮、山竹等東南亞應季水果運送到中國再返程時,冷鏈集裝箱的溫度將及時調控,保障蔬菜順利發運。
20時——
利榮蔬菜水果批發公司倉庫
夜幕降臨,位于萬象市區塔鑾湖市場旁的利榮蔬菜水果批發公司倉庫燈火通明。一輛卡車停在倉庫門口,車上載有傍晚從萬象南站運來的冷鏈集裝箱。
倉庫工人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將裝有蔬菜的泡沫塑料箱卸下,根據箱上的編號分類堆放進溫控在2至4攝氏度的冷庫內。公司負責人鄒文念向記者展示了一個編號為21的泡沫塑料箱,箱內是老撾湯粉和烤肉的必備配菜——羅馬生菜。“這批生菜是一家餐廳預訂的,所有編號為21的泡沫塑料箱晚些時候都會送到這家餐廳。”鄒文念說,目前共有200多家商戶在他這里訂貨,“我們目前的進貨頻率是3天兩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平均裝740件泡沫塑料箱,共經銷40多種中國蔬菜。”
鄒文念在老撾從事蔬果批發生意已有兩年多時間,去年底,他在塔鑾湖市場旁修建了這個新倉庫。“訂貨的商家越來越多,原來的倉庫已經不夠用了。”鄒文念說。
“我們會根據到貨單向客戶開放預售,很多老客戶出于對我們的信任,在沒看到貨的情況下就會直接預訂。”鄒文念說,為保障蔬菜新鮮,倉庫還為塔鑾湖市場的攤販提供免費儲存服務。交談間,倉庫工人已完成卸貨。隨后,他們將在夜間至凌晨向塔鑾湖市場各攤位及其他市場的商戶、餐廳送貨。
次日10時——
塔鑾湖市場
上午時分,塔鑾湖市場人頭攢動,各類新鮮蔬果、肉類、干貨、調味品應有盡有。
商販阿依自18歲起在市場經營蔬菜攤位。“5年前,我開始訂購中國蔬菜。那時老中鐵路還沒開通,蔬菜通過公路運輸需要較長時間,保鮮條件也比較有限,經常出現大量損耗。現在,中國蔬菜搭乘老中鐵路很快就能運到市場,我每隔一天就要從利榮蔬菜水果批發公司進一次貨。”阿依說,“這些西藍花、芹菜、辣椒、西紅柿都是從中國云南運來的,我的攤位賣的大部分都是中國產蔬菜。”
一名當地消費者來到阿依的攤位選購羅馬生菜,他說:“中國產羅馬生菜個頭要大一些,雜葉也都經過處理,比較整齊,很受本地人喜歡。”
中國產羅馬生菜在塔鑾湖市場的售價為每公斤3萬基普(約合10元人民幣),比老撾本地產的高出2000基普(約合0.7元人民幣)。阿依說,中國產羅馬生菜盡管價格稍高一些,還是受到很多消費者青睞,“羅馬生菜、芹菜、香蔥等在我的攤位上都很受歡迎,擺出來的貨當天就能賣完”。
老撾本地蔬菜的種植和收獲時間為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此后老撾進入雨季,不再適宜蔬菜種植,更依賴進口。“如今,有了老中鐵路,我們在雨季也能吃到更多品種的新鮮蔬菜了。中國蔬菜豐富了老撾民眾的餐桌,也讓我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阿依說。阿依的丈夫在塔鑾湖市場經營著另一個攤位,“一家人都在為蔬菜生意忙碌著,未來有機會我想把生意做得再大一點。”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