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送到社區過暑假,家長放心、社區上心、孩子開心。”近日,景縣社區公益大講堂的“多彩假期”暑假班,課程豐富多元、志愿老師專業負責、家門口上課便捷安全,受到家長和孩子的熱捧。這場好評滿滿的公益活動,是景縣創新打造社區公益大講堂、破解基層服務難題的生動實踐。
面對社區服務資源分散、功能室閑置與居民多元需求難匹配的矛盾,自去年12月以來,景縣縣委社會工作部創新搭建公益大講堂平臺,以“社區出場所、能人獻技藝、居民享服務”模式,打通社區志愿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社區“搭平臺” 釋放志愿服務資源效能
景縣志愿服務家底豐厚,擁有志愿服務聯合會及48支志愿服務隊、6萬名志愿者。此前卻一度面臨著志愿服務力量分散的難題。“就像有勁兒使不到一處,導致居民的需求有時摸不準。”景縣縣委社會工作部負責人王輝坦言。
如何讓志愿力量聚沙成塔?社區公益大講堂應運而生。景縣縣委社會工作部牽頭,各社區主動提供場地資源,將其打造為連接志愿者與居民的樞紐平臺。
“這個平臺的核心作用,就是打通‘群眾需求’和‘服務供給’這兩端。”王輝介紹,平臺的建立,為志愿服務提供了穩定的“大本營”。居民多樣化的需求得到精準對接,無論是生活幫扶、文化娛樂還是技能培訓,都能在此找到對應服務。志愿服務也有了“常駐地”,活動策劃更系統,居民參與也更方便,能夠持續穩定地為社區居民提供高質量服務,有力支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基層社區落地生根。
成效顯而易見。志愿者們熱情高漲,在這里找到了奉獻價值的舞臺;社區居民則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與溫暖,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顯著提升。社區公益大講堂已成為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煥發社區新活力的關鍵載體。
能人“顯身手” 深挖社區志愿者師資力量
平臺要“長青”,優質師資是命脈。景縣縣委社會工作部巧用職能優勢,織就了一張立體化的志愿者師資招募網絡:面向全社會持續“海選”,深入書法、繪畫等協會和培訓機構針對性招募志愿者;依托覆蓋全縣197個小區(平房區)的網格員隊伍和居民微信群,讓招募信息直達千家萬戶,最大限度動員社區的“能人巧匠”;寒暑假期間,攜手團縣委引流返鄉大學生,吸引有特長、有熱情的大學生志愿者站上講臺。
“起初真不容易,難在缺‘專業志愿者’,但隨著大講堂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主動報名。”景縣社區居民服務中心主任戈毅說,可喜的是,不少參與課程的居民學員,在掌握技能后主動申請成為新講師,形成了“學成反哺”的良性人才循環。
這些走上講臺的“社區能人”,將專業技能和知識傾囊相授——書法課堂上,老師一筆一畫地耐心示范,居民們凝神靜氣認真臨摹,沉浸在翰墨書香之中;非遺體驗課上,傳承人細致講解技藝精髓,居民親手體驗制作過程,零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手工課堂上,老師巧手指導居民變廢為寶,歡聲笑語中一件件精美作品誕生……他們的志愿課程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文化教育服務,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開辟了新的社區陣地。目前,景縣社區公益大講堂已招募專業志愿講師112名、普通志愿者320名。
課程“多元化” 科學設置全齡段課程體系
社區公益大講堂講什么,居民說了算。7月中旬,景縣縣委社會工作部通過線上小程序問卷調查、線下網格走訪等方式,持續收集居民對課程的意見建議,根據年齡段、需求差異等針對性設置分眾化課程。
針對小朋友,大講堂開設了“快樂周末”興趣班,涵蓋書法、國畫、科技等領域,讓孩子們探索興趣愛好,培養創造力與想象力。為化解看護難題,針對新就業群體和雙職工家庭寒暑假“孩子無人照看”的問題,開設了“多彩假期”暑假班,設置作業自習和興趣拓展課程,解決家長后顧之憂。共享自習室和成人夜校班為成人居民提供繼續學習提升的平臺,公考科目培訓、短視頻拍攝與制作等實用課程,滿足了個人的職業發展和興趣需求。針對居民身心健康需求,開設了健康養生班,普及疾病預防和治療知識,引導群眾樹立正確健康觀念。
課堂內外,活力涌動。社區公益大講堂整合多方力量,將課堂邊界不斷拓展——組織學員參與“返家鄉”實踐、“愛心媽媽”、普法宣傳、義診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聯動潤德學堂、研學基地、心理咨詢室等社會組織開展活動,營造文明和諧社區氛圍;將熱門課堂孵化成興趣社團,甚至衍生出“周末志愿行”服務團隊。
“在這里,老人、大人、孩子都能找到‘心頭好’!”尤克里里課程的志愿講師夏鵬飛由衷贊嘆,“特別是暑假,‘多彩假期’班全天開放,課程貼心又豐富。”每逢周末,社區里常見全家老小齊出動、各上所需課程的溫馨場景。截至目前,共開辦課程97種,累計上課1624節。
“這一平臺把社區服務和志愿服務相融合,創新打造出諸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社區志愿服務典型案例。”王輝介紹,景縣社區公益大講堂開辦以來,探索出從志愿講師招募、教室資源共享,到居民有序上課、課程多向延伸,再到提升治理效能的閉環機制,打通志愿服務“全鏈條”,推動社區治理點面開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