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天津楊柳青古鎮民俗文化館,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撲面而來;玉成號年畫坊內,傳統技藝在筆尖輕盈流轉;天津博物館里,文物“開口”與觀眾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何以中國·和合共生”,溯文明之本源,楊柳青古鎮里流淌著文化共生密碼。
天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津派文化的重要載體。無論是靜態的作品,還是動態的藝術,都蘊涵著津派文化的突出特色。楊柳青年畫,這一流傳百年的民間藝術瑰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閃耀著光芒。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柳青年畫既有宮廷文化特色,又有市井文化融入,既有北方的粗獷風格,又兼具南方的細膩之美,將“和”的智慧與“合”的力量融入津派文化之中。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大運河的重要節點,漕運的繁榮讓天津成為南北商品交匯的黃金碼頭,更成了文化交融的大舞臺。一幅年畫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傳的堅守,更在于與時俱進的創新。在楊柳青古鎮民俗文化館,全息投影技術讓年畫制作、漕運場景等歷史畫面鮮活地呈現在眼前;玉成號年畫坊開設體驗坊,非遺傳承人指導游客親手繪制年畫,在筆墨的揮灑間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實現傳統技藝的傳承;石家大院推出民俗展演,精彩的表演讓這座清代宅院煥發出新的生機;天津博物館運用數字化手段,讓文物“走出”展柜,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與觀眾親密互動。年畫的和合之道,既守得住古法匠心,又融得了時代新意,楊柳青古鎮用最鮮活的文化實踐詮釋著“何以中國”的天津答案。
弦歌不輟,文脈賡續。文化的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在守正創新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天津的年畫體驗坊、博物館,與西安的盛唐夜游、洛陽的佛窟VR等創新實踐一道,為我們的文化傳承提供了生動注腳。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