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烤”驗下,滄州田間地頭、養殖棚舍里的新鮮事可真不少——
大棚成了空調房 手機一摁就澆地
記者 張夢鶴
入夏以來,持續攀升的氣溫“烤”驗著農業生產。然而,在我市多地的田間地頭、養殖棚舍里,智慧農業技術正成為應對高溫的“利器”——育苗棚里恒溫如春,養殖場內清涼舒適,梨園中水肥精準輸送……科技的力量,讓農業生產逐步告別“看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在熱浪中守護著豐收的希望。
育苗棚里藏“涼方”
優質種苗走四方
近日高溫天氣,陽光炙烤著大地,室外溫度計指針定格在39℃,人們裸露的皮膚能清晰感受到熱浪的灼烤。記者走進肅寧縣綠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玻璃連棟育苗室,卻感覺一股清涼撲面而來,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為28℃。嫩綠的番茄苗、芹菜苗舒展著葉片,每一株都透著勃勃生機。
“有了這‘空調房’,天再熱,我們也不怕種苗長不好了。”合作社負責人張莎莎說。她身旁的控制柜上,各種數據實時跳動,溫度、濕度、光照等參數一目了然。
原來,為了應對高溫天氣,合作社推進高標準育苗項目時,特意建設了這座一年四季都能育苗的玻璃連棟育苗室。育苗室的“降溫法寶”藏在細節里:頂部的內外遮陽裝置如同給棚室戴了頂“防曬帽”,能遮擋強光、減少熱量進入;兩側的風機與水簾組成“天然空調”,空氣穿過濕潤的水簾時迅速降溫,再由風機送入棚內循環,從而降低室內溫度。
“早晨五六點到育苗室后,我們就會把風機和水簾打開。上午十點半把內外遮陽裝置打開,下午三點半再將這些裝置陸續收起來。這樣,即便是中午室外溫度升高,室內也很涼爽。”張莎莎說。
不僅如此,育苗室還配備了全自動噴淋機。噴淋機可沿著棚頂軌道平穩移動,讓細密的水霧均勻覆蓋每一株種苗。“這臺設備由智能系統控制,像現在這種高溫天,我們每天上午十點半前會完成一次噴淋。適時噴水,既補水又降溫,可以避免幼苗因高溫失水萎蔫。”
精準的溫濕度控制,讓種苗質量有了顯著提升。“以前高溫天,種苗很容易徒長,還會出現爛苗的情況,損失不小。現在,溫濕度控制得好,種苗長得健壯,成品率大大提升。”張莎莎拿起一盤芹菜苗,笑著說,“你看這苗多精神,根系發達,栽到地里成活率高,長得也快,客戶都搶著要。”
優質種苗帶來了市場競爭力的提升。近兩年,合作社與客戶簽訂的育苗合同不斷增多,每天都有幾十萬株種苗從這里發往周邊縣市及內蒙古、新疆、廣西等地的蔬菜種植基地。
“智能管家”護雞群
產蛋穩定品質高
高溫高濕天氣對畜禽養殖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容易導致畜禽出現應激反應,影響健康和產量。但是,在鹽山縣龍泰養殖場里,即便一個棚舍養了2萬多只蛋雞,也絲毫沒有悶熱和刺鼻氣味。一排排雞籠里,蛋雞不時啄食、飲水,生活得舒適自在。
養殖場負責人周少東說,要想蛋雞在高溫天里健康成長,環境控制是關鍵。早在新建棚舍發展規模化養殖時,他就充分考慮了高溫應對方法,特意請來“智能管家”——全套智能環境控制系統,實時監測棚舍內的溫度、濕度及氨氣濃度等。
“你看這個控制面板,上面有棚舍內的各項環境數據。一旦監測到的數值與我設置的適宜數值不符,系統就會自動開啟風機、水簾等設備進行調節。”周少東說。
他說,風機和水簾分別被裝在養殖棚舍的兩端,相當于棚舍的“空調扇”。抽水泵將地下蓄水池中的水引到水簾頂部,水在重力作用下從上往下流動,形成一層水膜,當快速流動的空氣穿過水簾時,水膜便會吸收空氣中的熱量,使經過水簾的空氣溫度降低。風機抽出室內空氣,形成負壓,迫使外面空氣由水簾進入室內,從而達到降溫效果。為了讓棚內環境盡可能滿足產蛋需求,進入夏季后,周少東還特意在地下蓄水池中放入不少冰塊,這樣被抽到水簾上的水的溫度更低。目前,棚舍的室溫長期穩定在28℃左右,比較適合蛋雞生活。
記者還注意到,新建的雞籠高度增加了,面積更大了,蛋雞有了更多活動空間。周少東說,以前雞籠狹小,高溫時蛋雞扎堆,不僅產蛋率下降,還容易引發啄癖。現在空間寬敞了,配合智能環境控制,蛋雞生活得舒適,在夏季的產蛋率較傳統養殖模式提高了許多。
棚舍內的自動化設備,也讓養殖更省心。自動供料線定時將飼料輸送到每個雞籠的食槽,自動清糞設備定期沿著雞籠底部的軌道將糞便輸送到收集池。為讓蛋雞“喝”得舒心,周少東還引入凈水設施、建設地下蓄水池。這樣一來,自動飲水線能24小時提供溫涼凈化水,避免蛋雞飲用高溫水引發腸胃不適。
“有了這些智能設備,即使在高溫天氣,我們也能輕松管理雞群,蛋雞的產蛋量和蛋品質都很穩定。”看著蛋雞健康成長,每天收獲高品質雞蛋,周少東心里說不出的踏實。
智能水肥一體化
果樹“解渴”長勢好
高溫天氣下,農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更為迫切,灌溉施肥工作尤為關鍵。
在泊頭東方果品有限公司的梨園里,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高效運轉,為梨樹精準“解渴”和“供餐”,使梨樹在高溫天里依然長勢良好。
“以前灌溉500畝梨園,可是件頭疼的事。”公司負責人蘇紅衛說,“高溫天里,9個工人需要在地里忙活20天才能澆完,大家頂著烈日,辛苦不說,效率還低。而且傳統灌溉方式用水量大,肥料利用率也不高,很不劃算。”
公司安裝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后,以往的灌溉施肥模式徹底改變了。“現在可方便了,工人不用到地頭上開閥門,只需在手機上打開APP,點一下開關,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就會自動兌水、兌肥,再通過埋在果樹根部的滴灌帶,以滴滲的方式輸送到每棵梨樹的根系周圍。”蘇紅衛說,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不僅操作便捷,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應用這套設備后,一個人用五六天時間就能灌溉500畝梨園,比以前快多了。”
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還實現了節水節肥的目標。“高溫天澆水是門學問,澆少了果樹缺水,澆多了會導致肥料流失。現在采用滴灌方式,水分和肥料直接輸送到梨樹根部,提高了肥效利用率,減少了水資源浪費,真正實現了綠色生產。”
不僅如此,技術人員還能根據梨樹的生長階段調整營養配比,精準設定灌溉水量和施肥量,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提高梨果品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