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巍巍,峰巒疊嶂。一條小路在山崖間盤繞,伸向南太行深處——平順縣東寺頭鄉黃崖溝。
7月25日清晨,村里的一戶農家小院中,女主人桑先風正圍著灶臺忙碌。
七、八月份正是當地藥材青翹的采摘旺季,村民們一早就背著干糧上山了。桑先風也是采藥材的好手,但她沒出門,因為這兩天本村村民秦海松要到她家吃飯。
這是今年以來桑先風第四輪照顧海松。
按照黃崖溝村民的約定,他們輪流照顧海松已經整整20年了。
01 “有我們一口吃的,就不能讓他餓著”
2004年正月,大伯去世,海松徹底成了孤兒。大山里天寒地凍,他一個人,吃穿無人照管。
時任村支書桑春玉擔心海松的安危,把他接到村委會所在地黃崖溝村。
桑春玉至今記得,海松剛來時,整個人臟乎乎的,連牙都是黑的,頭發胡子黏在一起,見了生人就躲。
大伙兒幫他洗澡、理發、換干凈衣服,又給他找了住處,備了鍋灶,送來米面油……海松的精神漸漸好起來了。
但大家很快發現,做飯對正常人不算啥,對海松來說卻格外的難。
最初海松自己開灶時,連下多少米面也搞不清楚,更別提掌握火候了。趕上熱天,飯都餿了,他還往嘴里送。
村民們看著心疼,便開始喊他到自家來吃飯。但畢竟東家一頓西家一頓的,很多時候,海松的飯還是會落空。
村委會舊址
2005年中秋前,村里召集村委會成員和村民小組長一起商量。
“他是咱村的后生,咋忍心看著不管?”
“就是,有我們一口吃的,就不能讓他餓著。”
“還得想一個長久的辦法。”
……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這時有人提議:“要不我們輪流著管海松一日三餐吧?”
“那就正式定下來!”桑春玉當場拍板,“大伙兒自愿報名,每家管兩天,按抓鬮排順序。”
當時,黃崖溝村34戶人家,除了實在無力照管的,有26戶人家報了名。
從那年中秋節后,村民們就開始輪流照顧海松的三餐,一直到今天。不管是平常日子還是節日、農忙時節,輪到誰家誰照顧,這個承諾從未改變。
02 “他就是咱的家人”
海松(左一)在桑先風(右一)家吃早餐
7月26日,輪到村民桑建國照顧海松了。
正午時分,海松熟門熟路地來到桑建國家。進了門,順勢坐到沙發上。
午飯是西紅柿雞蛋面。不一會兒,海松手里的一碗面就見了底。
桑建國接過碗,對他比了個手勢,意思是“不能再吃了”——多年來,村民們知道海松腸胃不好,還不知饑飽,就有意把控他的飯量。
桑建國的父親桑明玉曾是鄉村教師,當年報名輪值時,他積極鼓勵孩子們參與,“咱家人多,就該多分擔點。”輪值的26戶中,桑明玉和5個兒子占了6戶。
桑明玉今年88歲,老伴3年前走了,自己的三餐都得輪流去5個兒子家解決。輪到他照顧海松的兩天,他就帶著海松去兒子們家吃。
桑明玉說:“我活著一天,就會管海松一天。”
桑建國的母親在世時,待海松像自己的孩子,還常給他縫補衣裳。“母親去世后,我在地上畫了一個方格,又指指天,意思是老人家走了。”桑建國回憶道,“海松的臉一下子就僵住了,眼淚順著臉頰往下滾……”
桑建國的女兒桑維厲如今已定居南京。這個暑假,她帶女兒回黃崖溝,女兒好奇地問起海松的事。
桑維厲對女兒說:“媽媽從小就跟他一起吃飯,他就是咱的家人。”
03 “以后的路,我們還會陪他一起走”
脫貧攻堅決勝階段,參與照管的26戶人家有13戶搬到易地安置點了,但他們的責任沒有“搬走”。到了他們輪值的日子,要么專程回村給海松做飯,要么委托其他鄰居照顧。海松的飯,一頓也沒落過。
村民們對海松的接力照顧,浸潤在每一天的煙火里,也編織進每一個團圓的節日中。
中秋,海松在村民家團圓,月餅塞滿了口袋,吃好還要帶些回家;除夕,海松和村民們一起在爆竹聲中迎接新歲,輪值的家戶經常會挽留他過了初五再走……
海松雖然無法用言語表達,但知道大伙對他的好。農忙時,他會跟著輪值戶一起下地,做些鋤草壟地的活兒;農閑時,他會和村里的婦女一起扎笤帚,扎得結實有樣,還經常把笤帚當禮物送給村民和外來的客人。
桑先風說:“海松很熱心,誰家有需要,他都能搭把手。”
海松在桑先風家的菜地里除草
2015年,村里幫海松申請了五保供養待遇,2020年以后,每年能領到9000多元。
這筆錢一直由村委會代管,海松的日用品全由村集體置辦,沒花過“五保金”一分錢,就連他每月的電費,都是由上一任村支書申廣軍墊上的。申廣軍說:“海松的五保金,還是用在緊要處吧!”
海松腸胃不好,還掉了幾顆牙。這些年來,輪值戶家里都常備著胃藥,給海松救急。2021年,黃崖溝合并到七子溝村,隨著就醫條件的改善,村醫王文吉會定期給他檢查身體。村里還聯系醫院,給海松裝上了假牙。
“過去20年我們堅持下來了。”現任七子溝村村支書宋光平堅定地說,“以后的路,我們還會陪他一起走。”
海松和鄉長宇文杰(右一),三任村支書桑春玉(左四)、申廣軍(左二)、宋光平(左一),輪值戶桑明玉(右三)及村民在一起
這話像一粒種子埋在黃崖溝,早已深深地扎了根。
夕陽西下,上山采青翹的村民們陸續回家了。太行深處升起裊裊炊煙。
想到“家人”精心準備的晚飯,海松像往常一樣,臉上帶著微笑,腿腳輕快地向著當天輪值的家戶走去。
山西日報短評 愿我們身邊處處充滿溫暖與善舉 一場跨越20載、仍在繼續的愛心接力故事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 26戶村民20年如一日輪流照顧殘障鄰居,他們早已從內心認定“他就是咱的家人”。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只有日復一日柴米油鹽的堅守。這份承諾從未因時間、搬遷和困難而中斷。 在奔向共同富裕的征途中,我們的社會總還有一些困難群體的生活需要“兜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黃崖溝村民用愛心托舉起海松的尊嚴,也用樸實的行動證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當代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民群眾中有“日用而不覺”的鮮活樣本。這份不離不棄的溫暖守護,值得全社會點贊和弘揚。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還在于,將心比心,假如“我”是“海松”,會不會得到“鄰里”的照顧?假如“我”身邊也有“海松”,是否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愿我們都能有一個“黃崖溝式”的肯定答案和堅定回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