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市民游客在沉浸式體驗《帝國密碼——秦始皇陵》XR項目。 受訪者供圖
“咔嚓!”7月30日,在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來自廣東的游客陳琳站在AI換裝鏡前,輕點屏幕,一身素色現代裝瞬間幻化為齊胸襦裙,背景自動切換至盛唐宮闕。2秒后,16張專屬古風寫真生成完畢。“不租衣飾,也能夢回盛唐!”陳琳難掩興奮。
這面看似普通的鏡子,背后藏著陜文投與華為共建的文旅人工智能聯合創新中心孕育的“黑科技”。借助AI智能算法,它化身“魔術師”,0.3秒便可精準識別面部特征,自動匹配最契合的唐風妝發、服飾與場景,為每位游客定制獨一無二的盛唐印記。
“街區創新推出‘中華圖志·上元長安’影視級VR體驗、‘大唐居民身份證’線上線下交互系統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把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一鍵穿越’之旅,成為年吸引游客超200萬人次的陜西文化新地標。”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負責人鄒林豐介紹。
插上“科技之翼”,解鎖文化傳承的“無限可能”。這背后,是陜西以數字賦能探路文化傳承的堅實步履。2020年末,陜西6部門聯合印發《陜西省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開展文化資源數字化采集與管理”“開發沉浸式體驗平臺”等關鍵技術攻堅方向。
政策東風下,陜文投與華為攜手深耕,碩果漸顯。
今年3月,一條《兵馬俑出逃》AI創意短視頻在社交平臺播放量突破百萬。視頻中,依托數字技術“蘇醒”的兵馬俑,以市民身份“穿越”到現代西安街頭,體驗都市生活,向觀眾傳遞著古今交融的獨特魅力。
在西安芙蓉新天地——數字娛樂綜合體,VR技術正成為游客探索世界的新窗口。戴上VR眼鏡,游客瞬間置身巴黎圣母院的穹頂之下。
科技賦能的互動體驗還在不斷升級。7月29日,備受期待的《帝國密碼——秦始皇陵》XR大空間沉浸式體驗項目啟動試運營。游客步入特定空間,即可與經過數字技術精準還原、身姿靈動的“百戲俑”相遇,在虛實交織的場景中,親身參與一場跨越千年的“雜技互動秀”。
科技何以賦予歷史如此靈動的“生命”?
“通用大模型是‘通才’,文旅行業卻需要‘專家’。”陜文投云創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金巖打了個生動的比方,“我們與華為共建陜西文旅數據底座,合力開發AI文旅垂直大模型,如同為AI精心打造了一堂‘旅游專業課’。這個‘優等生’‘啃’完上億條旅游數據,可為文旅場景提供深度智能理解與個性化服務。”
更深層次的變革,藏在看不見的“云端”。陜文投旗下公司打造的全國旅游資源交易平臺化身“超級中間商”——用創新的“S2B”模式整合上下游資源、渠道,將分散的旅行社、酒店、景區、交通企業高效鏈接。
該項目負責人全鵬將其比作文旅界的“超級智能體”:“有了‘AI大模型+大數據底座’加持,采購海量旅游資源,就像逛網店下單一樣。”截至目前,該平臺業務已覆蓋全國30個省份,累計交易額突破40億元。
“訂票只是開始。”7月30日,瀏覽著“游陜西”APP上實時更新的數據,金巖表示,“我們要做的是游客全程的‘數字伴侶’。”他輕點界面,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館藏精品、西安城墻的人流熱度、陜西免費景區人氣榜單等內容清晰呈現。截至今年2月底,這個由云創科技打造的智能助手,服務點擊量突破1.5億次,成交訂單累計超300萬筆。
貼心服務的秘密,藏在景區閘機中不起眼的物聯網設備里。它們如同敏銳的“神經末梢”,實時感知游客流量、停留時長、互動熱點等數據。平臺據此自動生成98個特色榜單,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
該APP的智慧核心,在于“讀懂人心”——基于海量用戶畫像,運用AI定制“千人千面”專屬行程:結合庫存與實時客流,智能規劃最優路線;深挖偏好,精準推薦小眾場館或當季秘境。
游客趙宇隆一家就嘗到了甜頭。暑期,平臺推送的皮影戲攻略將他們精準引向易俗社文化街區的皮影工坊。在這里,一家人觀看了皮影戲表演,孩子還興致勃勃地學習了為皮影上色。“這種參與感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趙宇隆感慨。
如今,從5A級景區到鄉村書屋,全省955個文旅資源在這片“云”上匯聚共生,400萬用戶透過這個窗口實時觸摸三秦文化跳動的脈搏。
“文化產業的數智化轉型勢在必行。”西安郵電大學教授、西部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張鴻說,“其核心在于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驅動全鏈條基因重組——從創作源頭到消費終端,深度激活文化資源的價值,推動陜西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群眾新聞記者 席晨 實習生 權小童)
記者手記 | 千年歷史文化綻放新光彩
行走在三秦大地,歷史的風浪撲面而來,千年歷史文化被科技“喚醒”后綻放出全新光彩。
在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游客輕點屏幕,瞬間“穿越”盛唐,科技賦能讓文化體驗從“靜觀”走向“沉浸”。這絕非簡單的聲光電堆砌,而是借助AI算法對歷史風華的精準捕捉與個性化呈現。技術,正以一種極具親和力的方式,拉近年輕一代與厚重歷史的距離。
陜西文旅數據底座和AI文旅垂直大模型應用平臺,如同“數字考古學家”和“超級導游”的結合體。其“啃”下海量數據,練就了洞察需求、精準服務的“內功”。這充分說明,文化傳承的智能化,核心在于構建理解文化內涵、適配現代需求的“智慧大腦”。
全國旅游資源交易平臺的出現,標志著融合向產業縱深邁進。這個文旅界的“超級智能體”,以數字化整合打通上下游,讓資源匹配更高效、產業生態更活躍。40億元交易額的背后,是科技賦能從體驗端向供給側、產業鏈的全面滲透,將文化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發展勝勢。
采訪中,一位專家的話點明關鍵:融合不是炫技,而是以數智賦能全鏈條發展。陜西探索的可貴之處,在于始終緊扣“轉化”二字——用技術活化資源、創新表達、升級產業、服務人民。
白發老者通過VR與百戲俑共舞,孩童用AR讓皮影戲躍然屏上,這些場景生動證明:科技就是那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在當下、傳向未來的金鑰匙。(席晨)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