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海(右)和陳興合在鋪設石板。
璧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上午9點,重慶市璧山區健龍鎮白果村,68歲的退休煤礦工人陳興海戴著擴音器,指著面前形如馬蹄印的巨石,向游客們介紹:“這就是‘神馬蹄印’,你們看左邊那個圓形的坑洞,不就是個馬蹄印子噻!”
陳興海的右側,是一條望不到頭的青石板路。這條蜿蜒在華蓋山間的璧津古道,曾是北宋時期川黔官道的一部分,此前荒草叢生。如今,石板路重見天日,游客腳步聲再次在山間回響。
“當時茅草比人還高,石板全讓樹根頂翻了。”陳興海攤開布滿老繭的雙手,左手食指的第一個關節有一處明顯的腫脹——這是2019年清理灌木時,反彈的枝條導致柴刀劈進骨頭的印記。
每次上山修路,陳興海和弟弟陳興合都會帶上鐵鍬、鎬頭、鋤頭、斧頭。“石頭硬得很,我一鎬頭下去,手震得疼!”這樣的日子,兄弟倆一過就是8年。總長約15公里的古道,已經修好了約2/3。“我們還要繼續往下修。”陳興海說。
“2016年我們有了修路的想法,2017年開始動手。先除雜草,然后把碎掉的舊石板翻起,鋪上新石板。”陳興海一邊爬坡,一邊講述修路的日子,“買石板、除草劑,還要雇工人,我的退休金都用在修路上了。”
經濟困難事小,周圍人的不理解,是兄弟倆面臨的最大難題。
“都有大路了,為啥還要修這個?”……面對村民的不理解,兄弟倆低頭沉默;家人也以“年紀大”“不如種菜”等理由不斷勸說。
轉機出現在第一段修好的古道展現在眾人面前時。當地人大代表前來調研,“鼓勵我們繼續干下去。”陳興海紅了眼眶,“村民和家里人看著路越修越好,也陸續加入我們。”
修復古道這么難,為什么還要“自討苦吃”?
陳興合靦腆地低下頭:“小時候村里沒有公路、大道,經常走這條路,現在不想讓它荒廢了。”說著,陳興合打開手機,展示起兄弟倆設計的璧津古道游覽圖,“更重要的是,我們想讓更多游客來看看我們璧山的好景色!”
圖上標記的21處原生態景點,是兄弟二人翻看《璧山縣志》、遍訪村中老人、搜集當地傳說,一點點發掘、還原的。其中的“石泉凝脂”是璧山古八景之一,隨著古道被修復,“石泉凝脂”也顯露真容:“亮石灘”有一處水石交融的自然景觀,泉水從巖隙中流出,陽光下似凝結成脂。
路通了,景顯了,游客來了。
徒步團的王女士和幾個朋友在凝脂水井旁打卡拍照。“沒想到小村子里居然有條古道。”王女士拿濕巾擦了擦汗,“這一路爬下來,累人,但風光也好!”
“我們要繼續維護好這里,為蒼蒼古道重新聚起人氣。”陳興合望著華蓋山,古道的盡頭是滿山翠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