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我國大范圍高溫天氣正在持續。炎炎夏日里,現代人有空調、冷飲,古人又有哪些妙招?從戰國時期的“青銅冰箱”,到宋代的“涼感枕”,再到清代的“竹夫人”……其實,古人早就研發出了一套避暑“涼”方。本期“文物會說話”有聲海報專欄,甄選10件特色文物,以第一人稱視角,通過有聲海報與AI配音等形式,帶你探尋我國古人的避暑智慧。
◆戰國曾侯乙銅鑒缶
(?點擊海報,聆聽文物故事)
“在我生活的年代,凡是進行祭祀和宴請賓客,都需要使用冰鑒供酒,我就是用來冰酒的用具,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我雖然造型端莊,但也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炎熱的夏季,古人在掌握采冰、用冰技術基礎上,通過我就能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
——來自戰國曾侯乙銅鑒缶的自述
文物簡介:
戰國曾侯乙銅鑒缶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共出土兩件形制相同的鑒缶,現分別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該器物由外層方鑒與內層方缶兩部分組成,鑒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年代為戰國早期。器物通體飾蟠螭紋、勾連紋及蕉葉紋,采用分鑄焊接與失蠟法等復合工藝鑄造,展現了戰國時期青銅器制造的高超技藝。
使用時,在方缶里面盛酒,在鑒與缶的縫隙中放冰,就可以達到冰酒的效果。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該器物又稱“冰鑒”,是迄今所見先秦時期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鑄造最精美的冰酒用具,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戰國原始青瓷冰酒器
(?點擊海報,聆聽文物故事)
“夏日炎炎,小酌一杯冰酒,豈不快哉?我是戰國早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被發現于江蘇無錫鴻山的一處越國貴族墓。喝冰鎮酒有很久的歷史。在《楚辭·招魂》中就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證明春秋末期,冰鎮米酒已經在諸侯的宴席上屢見不鮮。觥籌交錯,冰酒佳肴,諸侯們夏季的生活真是豐富多彩。”
——來自戰國原始青瓷冰酒器的自述
文物簡介:
戰國原始青瓷冰酒器出土于江蘇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現藏于南京博物院。它由承盤和冰酒器組成,冰酒器外鼓,上部有13個圓孔。器表施青黃釉,胎質堅硬密實,屬于越地原始青瓷制作工藝的典型代表。古人使用時,在承盤中放置儲存已久的冰塊,向冰酒器內置水,再將盛滿美酒的酒杯放置在冰酒器的圓孔中。
◆唐《捧物侍女圖》
(?點擊海報,聆聽文物故事)
“夏日炎炎,一份冰涼可口的冰淇淋絕對是消暑首選。但可別以為這只是你們現代人的專屬,我就是記錄著當年宮廷中宴席前上菜的壁畫,而當年的冰食‘酥山’就是今天冰淇淋的前身。在當年大廚們的手中,這份由奶制品混以多種調味后的美味不僅色香味俱全,也讓炎熱的日子多了分冰涼甜蜜。”
——來自唐《捧物侍女圖》的自述
文物簡介:
唐《捧物侍女圖》出土于陜西咸陽乾縣唐章懷太子墓,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壁畫表現的是一個宮廷侍女捧著一個容器,里面托著食品,正在敬獻主人。據專家考證,這個食物很可能就是酥山。
“酥山”的原料實際上是用奶制品提煉的“酥”做成的。制作時會把“酥”進行加熱融化,加上蔗汁、蜂蜜等調味品,再裝飾以彩樹、紅花等進行塑形,并用冰塊冷凍,一道會出現在唐代夏日宴席中的冰食就制作完成了。
◆宋定窯白釉孩兒枕
(?點擊海報,聆聽文物故事)
“我看似又冷又硬,卻是宋代時的人們解暑降溫、緩解燥熱的夏日家居‘神器’。因為我們瓷枕光滑的釉面非常清涼,中空的結構也加速了散熱。宋代詞人李清照就曾使用過我,并留下了名句‘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呢!”
——來自宋定窯白釉孩兒枕的自述
文物簡介:
這件宋定窯白釉孩兒枕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枕作孩兒伏臥于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宋代時期的定窯匠師獨具匠心,將瓷枕塑造成一個天真、活潑可愛的男童形象。孩童眉清目秀,眼睛圓而有神,神情悠閑得意。整件作品線條柔和流暢,細部刻畫極為生動傳神,成為中國古代瓷器中的名品。
古人喜歡使用玉枕、瓷枕,因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種類繁多,造型豐富。品種有白釉、黑釉、青釉、青白釉、黃釉、綠釉、三彩等。造型有長方形、八方形、銀錠形、腰圓形、如意形、虎形、獅形、孩兒形等。
◆宋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
(?點擊海報,聆聽文物故事)
“南宋的‘白富美’的衣品有多高?看我就知道了。我是一件南宋時期的夏裝,輕薄通透,靈動飄逸。1975年出土時,我破損嚴重,多虧了文物保護工作者運用了先進技術等,才把我重新喚醒。”
——來自宋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的自述
文物簡介:
宋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出土于福建福州黃昇墓,現藏于中國絲綢博物館。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合領、對襟,襟上無紐襻或系帶,兩側開衩。衣身以宋代最常見的二經絞素羅織物制成。襟緣最外側采用印金填彩工藝,其內兩條為彩繪,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是宋代盛行的貴族婦女服裝。
◆宋雕漆柄“君玉”團扇
(?點擊海報,聆聽文物故事)
“約八百年前的南宋時期,面對炎炎夏日的氣候,一把扇子絕對是避暑納涼首選。而我作為當年文人墨客手中精雕細琢的團扇,黑漆扇柄采用脫胎和剔犀兩種髹飾工藝制成,透雕對稱的三組云頭如意紋飾。每一處細致的刻畫無不表現出精湛的工藝,也透露出我的主人風雅的審美。”
——來自宋雕漆柄“君玉”團扇的自述
文物簡介:
宋雕漆柄“君玉”團扇出土于江蘇常州金壇區南宋周瑀墓。現藏于江蘇鎮江博物館。該扇扇面橢圓形,經細木桿為軸,經竹篾絲為骨,左右兩側各以一月牙形扇托托護扇面,扇面裱紙施柿汁,素面無紋。扇柄采用脫胎和剔犀兩種髹飾工藝制成,形似橄欖,中間略粗兩端稍細,柄把鏤空,透雕對稱的三組云頭如意紋飾;鏤空花紋,圍繞中間桿軸,可以自由轉動;扇柄表層漆以黑漆,鏤空刀口處漆色為赭色,在約5毫米寬的刀口上可看到十多道紅漆,每道間以黑漆,其細若發絲。是我國古代雕漆器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清乾隆款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
(?點擊海報,聆聽文物故事)
“器身兩圈銅鎏金箍,兩邊四銅提環,為如意云頭形,蓋面有兩個鏤空團壽字紋孔……我是300多年前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的‘大冰箱’,是乾隆皇帝東巡期間為皇太后準備的消暑器具,印證‘以孝治天下’的執政理念,展現了清中晚期琺瑯工藝頂峰水準。”
——來自清乾隆款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的自述
文物簡介:
清乾隆款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現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是現存最早明確命名為“冰箱”的宮廷儲冰器具,開創了方形藏冰容器的定名規范。此件琺瑯冰箱為一對,是宮內專門用來保存食物的工具,通過放入天然冰使食品得到保鮮。箱體內的冰塊融化產生涼氣,并由面板上的錢紋孔冒出,逐漸散發到室內空間,為室內降溫。
◆清青花纏枝花卉鏤空雙錢耳鼓形凳
(?點擊海報,聆聽文物故事)
“我可不是冬奧會上的那位吉祥物,而是來自百年前由匠人們燒制而出的真正‘冰墩墩’——青花瓷凳。在炎熱的夏季花園中,坐在我的身上,攬一縷微風,品一盞清茶,足以消暑去燥。別看我是陶瓷材質,但是經過多道工藝設計而成的我要承載一個正常人的體重絕對沒有問題的!”
——來自清青花纏枝花卉鏤空雙錢耳鼓形凳的自述
文物簡介:
清青花纏枝花卉鏤空雙錢耳鼓形凳現藏于南通博物苑,是清乾隆年間的瓷凳,凳與墩同義,也稱繡墩、坐墩、鼓墩、涼墩。造型呈鼓形,端莊穩重,以青花為飾,主題紋飾為青花纏枝蓮,清麗古雅,寓意著要一生清廉。凳的頂部及側腹皆為鏤空錢紋,吉祥別致,也更加清涼解暑。
◆清竹衣
(?點擊海報,聆聽文物故事)
“夏天炎熱,穿著輕薄透氣的服裝才舒適。除了蠶絲,清代的人們還會用上竹子,制作像我一樣的竹衣作為避暑服飾,作為打底衫穿著。我的身上有許多鏤空小孔,具有隔汗、降溫的功能。另外,戲曲演員由于職業的需要,也會在演戲時貼身穿上竹衣,不僅透氣涼快,還可以避免汗水浸濕戲服,造成的悶熱等不適。”
——來自清竹衣的自述
文物簡介:
清竹衣現藏于浙江湖州市博物館。竹衣由細小單枝竹管串接成網狀,并依次穿連而成,其作用是隔斷汗水與衣服,從而避免了衣服被汗水浸濕而造成的悶熱等不適。古人寬袍大袖,竹衣可作為內襯,夏天穿上隔汗涼爽,被譽為古人穿在身上的“空調”。竹衣制作工藝煩瑣,熟練工也需要一年多才能完成。
◆民國六邊形紋竹夫人
(?點擊海報,聆聽文物故事)
“大熱天的,睡覺睡不著怎么辦?古人發明了我。我以竹子為原料,編織成柱狀,形似抱枕卻更長,中間鏤空,利于空氣流通,從而保持其清爽。想象一下,在炎炎夏日,你躺在涼席上,肌膚與清涼的竹子親密接觸,即便沒有空調,也能酣然入眠。”
——來自民國六邊形紋竹夫人的自述
文物簡介:
這件民國六邊形紋竹夫人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長89厘米,直徑12.5厘米,整體成鏤空圓柱型,用打磨光滑的竹條編制而成,其腹中有一個竹編小球。竹夫人這一名字源于宋朝,江南炎炎夏季,古人常將其置備于眠床之上,也可擱臂憩膝,用以取涼。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