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抓住用好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
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近日,車輛行駛在京蔚高速與張涿高速互通樞紐。 河北日報記者 耿輝攝
燕山腳下、渤海之濱,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氣象躍然而出:雄安新區拔節生長,創新場景加速匯聚;共造“一輛車”,京津冀產業鏈群劃出高質量發展上揚曲線;京津冀旅游景區聯票上線,掀起文旅消費新熱潮。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強調,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第二個十年。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河北抓住用好重大國家戰略機遇,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
牢牢牽住“牛鼻子”
從高空瞰雄安,能感受到何種震撼?
雄安站水滴狀橢圓造型似青蓮滴露,啟動區、昝崗核心區、大河等重點片區建設如火如荼,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等央企總部大樓勾勒出城市的天際線。
北京之南、天津以西,河北雄安新區承接疏解加力提速。
今年以來,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屬中國新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央企子公司有序落地。目前,央企在新區設立各類子公司超300家,新區首個創新主鏈條形成。
去年,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部暨國家級創新研發平臺“大型金屬構件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整體遷址至雄安。這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核心技術團隊共同設立的實驗室,在國際上率先突破了鈦合金、超高強度鋼等高性能大型關鍵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藝、裝備、材料和應用關鍵技術。如今,他們正以空天大型構件增材制造為契機,深度融入新區空天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發展。
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關鍵是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
作為京津冀腹地的河北,建設了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34個專業化重點合作平臺,分為現代制造業、協同創新、服務業和農業4大類,因地制宜打造各具優勢、特色鮮明的合作載體。
承接與疏解的過程,既是一場地理位置的“大遷徙”,更是一次生產力的高質量重塑。
在張家口懷來,30多家行業頭部企業投資建設數據中心,其中京津企業占比65%;在保定滿城,京投裝備河北京車軌道交通車輛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新車不斷在北京軌道線路上投入使用。
全域對接、全面承接。2024年,河北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332家,數量和質量實現雙提升。
承接疏解的背后,是三地主動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撬動靜水深流的區域深層次變革。
2023年北京,2024年天津,2025年河北……京津冀三地輪流舉辦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既對發展成效“劃重點”,又向破解協同難題發起“再動員”。
“要事有統籌、任務有督辦、落實有專班”。河北與京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破解制約協同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河北省1053個事項實現京津冀“跨省通辦”,230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自貿試驗區“同事同標”。
關鍵子落,滿盤皆活。一季度,京津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
畫好創新“同心圓”
先看兩組數據。2024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34.8%。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長到2024年的1萬多家。
“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正在助力越來越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加速走向生產線,越來越多技術人才將目光轉向河北。
徐蘭舉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河北納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研究生畢業于南開大學。2017年,他聯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南開大學,共同開展生物合成材料的研發工作。2023年12月,納科生物的“細胞工廠”在石家莊正式投產。如今,企業生產的膠原蛋白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年產值預計在1億元以上。
京津科技創新資源富集,河北產業門類齊全、基礎深厚。
能否以協同創新釋放“乘數效應”,由產業轉移承接向產業鏈合作轉變,考驗著協同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京津冀結合各自產業優勢,共同繪制6條產業鏈圖譜,其中河北牽頭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兩條產業鏈。
張垣大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領克汽車張家口工廠,平均每90秒下線一輛新車;京西智控(張家口)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研發的第四代磁流變減震器,極大提升了車輛操控的穩定性,填補了國內外智能底盤市場的空白;75家相關企業入駐張家口南山汽車產業基地。
渤海之濱,機器人產業掀起協作浪潮。唐山百川機器人共享工廠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等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中試轉化合作;北京中關村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與唐山高新區圍繞90余家企業需求開展“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
“協作之花”正在開出“產業之果”。今年1至6月,全省機器人企業431家,實現營收同比增長25.0%。與此同時,津冀300多家關鍵零部件企業進入北京汽車供應鏈。
突破地理上的“有界”,形成實踐中的“跨界”。京津冀在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中各得其所、美美與共。
擴大民生“幸福圈”
去年9月,廠通路潮白河大橋建成通車,京冀兩地在水上“牽手”。如今,這條路成了楊東升往返京冀兩地企業的首選。“過去得繞友誼大橋,現在走廠通路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時間可以省一半。”他說。
楊東升家住北京。他既是廊坊大廠企業——廊坊中集空港設備公司總經理,又是北京企業——民航協發機場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經常是北京、大廠兩邊跑。
這些年來,楊東升親眼見證了廊坊大廠與北京更加緊密的協同:北京大醫院、好學校與當地的合作越來越多,養老、醫療、教育等領域服務不斷提升,解了員工后顧之憂。
更讓楊東升感受深刻的是政務服務共建共享帶來的便捷。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36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廊坊北三縣的294項高頻涉企經營許可事項納入“區域通辦”范圍。過去需要往返京冀兩地辦理的社保、企業政務等業務,如今在大廠就能“一站式”解決。“人在河北,就能把北京的事辦了。”他說。
不是同城,勝似同城。越織越密的交通網,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縮短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連接起無數個“楊東升”的生活港灣和夢想彼岸。
共建共享,不斷升級。
出行坐車、就醫購藥、借閱圖書、游覽觀光……一張社保卡跑出服務民生加速度。
去年9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會通過協同立法,出臺推進京津冀社會保障卡一卡通規定。如今,三地聯合編制京津冀社保“一卡通”應用場景目錄,實現一批交通線路“一卡通乘”、旅游景區“一卡通游”、圖書館“一卡通閱”。
幸福指數連著民心。“人民”二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棋局上,始終重若千鈞。
交通一體化跑出加速度。京蔚高速全線貫通,承平高速河北段建成通車,懷柔至大興城際鐵路廊坊北至大興機場段開通運營。
教育醫療合作深入開展。496所京津優質學校與河北314所學校開展合作辦學;京津冀醫聯體達115個,實現所有地市全覆蓋。
“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叫響京津。1至6月,北京、天津居民來冀旅游消費額占省外消費總體的比重達39.3%。
河北主要“菜籃子”產品占北京市場份額超過四成,“河北福嫂”在京津廣受歡迎。
瓣瓣同心,共寫時代答卷。一個發展更協調、動力更澎湃、民心更凝聚的京津冀展現出愈加絢爛的前景。(河北日報記者 馮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