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諾是第一位讓世界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相信中國人民必定會戰勝法西斯,贏得光明未來的西方記者。”今年7月19日是埃德加·斯諾誕辰120周年紀念日,未名湖畔,北京大學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主任孫華一邊翻閱《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一邊對“凱歌穿越八十年”尋訪團成員說。
《抗戰之聲》 埃德加·斯諾 攝
《紅星照耀中國》封面是斯諾攝于1936年并親自命名的經典圖片《抗戰之聲》:一面迎風飄揚寫著“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紅旗,一位手持軍號、舉止間透著堅毅,呈現勇往直前姿態的紅軍小號手,光影在黃土高原上刻出決絕的剪影。該書自1937年問世后,作為該書部分版本的標志性封面(或插圖),這幅作品衍生為廣受大眾熟知的抗戰意象,召喚無數熱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相關圖文報道更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中國走向國際傳播的里程碑。
開國少將“客串”影像經典
“1928年,懷著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心,23歲的斯諾從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專業畢業后不久就來到中國。”孫華介紹說。1936年6月,在宋慶齡幫助下,斯諾來到陜北蘇區,成為第一個到紅色邊區進行采訪的外國記者。在為期4個多月的采訪中,毛澤東與斯諾多次長談,周恩來親自為其擬定采訪路線和項目。《紅星照耀中國》在英國全球首發后轟動一時,讓世界看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真實一面。
北京大學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主任孫華
經典圖片《抗戰之聲》是斯諾在寧夏同心縣豫旺堡拍攝的。而圖中的“主角”吹號手,是被斯諾臨時拉來客串的。
“原本拍攝的主角是個號兵,但斯諾認為那個人個子有點小,建議替換。”圖中人物實為時任紅軍西方野戰軍紅1軍團教導營(隨營學校)黨總支書記謝立全,其子謝小朋告訴記者,“那時我父親剛率部打了個勝仗,獲上級獎勵了一身新軍裝,穿上特別精神,就這樣被斯諾一眼相中。”
謝立全之子謝小朋
頗為傳奇的是,19年后,圖片中的“號手”成為新中國“開國少將”。1929年就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的謝立全,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五艦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軍事學院海軍系主任、海軍軍事學院第一副院長、海軍學院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在戎馬倥傯的年代,謝立全并沒有看到斯諾書中的這張圖片。1972年,《人民畫報》刊登了有關斯諾去世的專題報道,圖片《抗戰之聲》也在其中。看到報道后,謝立全才想起36年前那次拍攝。在給愛人蘇凝的信上,他提及其中的“號手”就是自己:“這可以肯定,不會張冠李戴的。這個相片登載是歷史產物,你我知道就行了。”1973年,謝立全去世時,這幅圖片被鑲嵌在骨灰盒上。
這幅圖片被斯諾視為“紅色中國的符號”。“《抗戰之聲》是一張非常偉大的圖片。”在孫華看來,吹響的號角代表的正是中國工農紅軍義無反顧抗日的決心。
以相機為武器,用熱血定格歷史
“在陜北期間,斯諾不僅拍攝了紅軍領袖,也將鏡頭對準普通士兵,生動記錄了許多戰斗與生活場景。”孫華介紹說,斯諾拍攝了頭戴八角帽的毛澤東,這是毛澤東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他拍攝的《紅軍第一軍團在寧夏》《紅軍的文藝工作者》《窮人也應該讀書》等圖片,也讓世界首次看到了鏡頭下真實的紅色中國。
抗戰時期,《紅星照耀中國》及圖片《抗戰之聲》不僅鼓舞無數將士不畏犧牲、殺敵報國,也激勵廣大戰地攝影家以相機為武器,用熱血定格歷史,涌現出《平型關大戰中我軍機槍陣地》《八路軍戰斗在古長城上》《陳家港之戰》《大好河山重放光明》等經典作品。而“號角”作為沖鋒與勝利的象征,頻繁出現在他們的鏡頭中,實現從攝影范式到民族精神的全新構建——
八路軍戰地攝影師徐肖冰拍攝《太行山上的八路軍號手》:戰士騎馬而立吹著軍號,富含“山河鑄就民族魂”的深刻寓意;八路軍115師師部攝影員兼保衛干事郝世保采用逆光手法,拍攝了成名作《人民抗戰的號角》;八路軍冀中軍區攝影訓練隊隊長石少華拍下《八路軍司號員》;晉察冀畫報社主任沙飛拍下《革命的號角》……
這些作品中,時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1945年拍攝的《破曉》尤有深意。圖中一名新四軍戰士在拂曉時分騎在駿馬之上吹響軍號。“破曉”寓意漫長的黑夜即將過去——不久,中國人民就迎來抗戰偉大勝利。
郝世保之子郝平
“父親希望通過圖片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號召全民族奮力抗戰。”郝世保之子郝平撫摸著父親生前作品《人民抗戰的號角》深情地說。
號角催征,Z世代接續紅色基因
《紅星照耀中國》被譯成中法德俄等數十種語言出版,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白求恩曾在給朋友的信里說:“要問我為什么去中國,請讀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讀后你們必將與我同感。”
如今,《紅星照耀中國》已入選部編版初中語文必讀名著書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熟知《抗戰之聲》這幅傳世之作。尋訪團成員、00后大學生周雅文還記得初次看到這張圖片時受到的心靈沖擊。她說,當時覺得抗戰是書本里一個滾燙的詞語,如今再聽“號角”的故事更讀懂其背后的深意:“偉大抗戰精神也藏在這聲號角里——它不是抽象的口號,是中國軍民用血肉之軀筑起的必勝信念。”
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征研二處處長田艷麗
抗日戰爭時期,在民族危亡關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前進方向。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征研二處處長田艷麗表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肩負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更應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中國。”
“號角是集結,是沖鋒!”孫華表示,《抗戰之聲》不僅承載著民族危亡時期“萬眾一心、奮勇向前”的歷史記憶,更在新時代升華為激勵青年一代團結奮進、勇擔使命的精神象征。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正聯合16家國際友好機構,通過構建國際友人數據庫,運用元宇宙技術重現《抗戰之聲》等歷史場景,讓Z世代在虛擬戰壕中體驗先烈吹響沖鋒號時的壯烈與信念。
未名湖畔,埃德加·斯諾墓旁幽靜肅穆。在1938年中譯本作者序結尾,斯諾寫道:謹向英勇的中國致敬,并祝“最后勝利”!而今,紅星照耀的中國,早已山河煥新、生生不息。
尋訪團根據圖片《抗戰之聲》(1936年)創制的海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