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十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按照優化供給端、創新流通端、激活市場端的政策思路提出一系列新舉措,順應農產品消費新趨勢、新特點,著力從變化中培育增長點、拓展新空間。
如何看待并落實這些新舉措?在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有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優化綠色優質產品供給
“當前農產品消費更加注重品質化、個性化,消費者對品牌農產品以及新式飲品、功能性食品等加工產品需求快速增長。”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江文勝說,針對這些趨勢,實施方案提出優化綠色優質產品供給,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生產結構,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和服務。“十四五”以來,新認證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3.6萬個,認證數量較“十三五”末增加70%,涵蓋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水產品等品類。每年向社會提供綠色優質農產品實物總量超過2億噸,2024年綠色食品銷售額達6097.8億元。
江文勝表示,農業農村部將從擴總量、促優質、拓渠道等方面繼續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具體包括加大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力度;大力推廣應用綠色有機標準、綠色防控等技術,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水平等。
食品工業上游承接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等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下游拉動著人民群眾的日常飲食消費。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李強表示,將重點圍繞加快生物技術應用、打造特色食品產業集群、擴大食品消費等三方面持續發力,提升食品工業供需適配性,促進農產品消費提質升級。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膳食結構的營養健康越來越受到關注。
對此,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雷劉功說,將研發推廣營養健康食譜,提升營養健康公共服務,并會同相關部門深入推進“健康飲食 合理膳食”專題科普,積極開展“減油、增豆、加奶”和“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水產品攝入”宣傳,引導城鄉居民調整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讓老百姓能夠會選、會吃、吃出健康。
豐富農產品消費場景
到草莓園進行“沉浸式”采摘、武夷山茶農直播古茶樹認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僅關注農產品品質與安全,也關注社交屬性、精神文化等需求。實施方案提出,豐富農產品消費場景。
雷劉功表示,將按照實施方案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大力拓寬農產品消費渠道、豐富消費場景。如引導各地廣泛開展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商圈、進街區、進景區等主題活動,組織產地溯源直播、美食品鑒,提升消費體驗感和獲得感;充分利用展會聚集效應,推動形成以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為引領、行業性展會為骨干、綜合性展會為重點支撐的多層次產銷銜接、消費促進平臺矩陣等。
“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既能激活鄉村資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又能促進城鄉要素流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塑造消費新場景、拓展消費新空間的重要途徑。”江文勝說。
2024年,我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近9000億元,成為旅游業場景創新、業態融合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一批新的網紅村走入大眾視野,營造新消費體驗、培育新消費業態。
江文勝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強化金融政策支持,推進農業與文、旅、體、教深度融合,發展科普研學、非遺與農副產品加工體驗等新業態,帶動更多特色農產品、道地食材地產地銷,并深入挖掘鄉村資源,融入現代要素創新內容形式,創新“村字號”文體活動,扎實推動鄉村游購一體發展。
提升城鄉消費設施水平
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每年僅生鮮農產品消費規模就高達10億噸。農產品流通水平直接影響消費品質。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一級巡視員張祥介紹說,近年來商務部加快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截至2024年底,支持建設各類農產品冷鏈設施近2000萬立方米。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8%。
雷劉功表示,“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聚焦“最先一公里”,持續推進產地冷鏈物流網絡建設。實施中央財政冷鏈項目,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新增庫容超過9800萬立方米。推進冷鏈重要節點建設,并推動產地市場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優化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強化全鏈條協同融合,為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提供有力保障。”他說,正在研究制定“十五五”全國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發展規劃,重點就產地冷藏保鮮設施、預冷設施、產地冷鏈集配中心以及產后處理能力建設作出部署,并完善冷鏈技術服務體系。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江文勝說,將強化部門協同和社會協同,發揮地方主體作用,有力有效促進農產品消費。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