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不亮就出發了,帶著3首新編侗歌來參加四十八寨歌會。”7月18日一大早,湖南省靖州縣的侗族歌手楊海連就帶著歌隊來到了貴州省天柱縣的偏坡村。這里正在舉辦“湘黔四十八寨六月大戊?平茫”歌會。
“別看是兩個省的人,可我們越唱越親近!”楊海連說。
“老楊,今年可不一般,是歌會配侗戲,越唱越紅火!”聽了老楊的話,一旁的村民吳鳳梅接上話茬。“對對!歌戲連臺,風調雨順!”楊海連笑著說。
歌會是西南少數民族部族“聯款”(意為聚會)時的一種活動。
作為湘黔四十八寨聯款總場,平茫歌會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歌會從每年農歷二月持續到當年十一月,被譽為“湘黔邊區民族生態博物館”和“世界上最長的歌會”。2011年,它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門前的水溝清了,路邊的雜草除了,咱村的新樓比花還俏……”渡馬侗戲隊一亮相就贏得了滿堂彩。他們以“戲”為媒,將“金鳳新聲”融入古戲表演,既演繹著苗侗民族的古老故事,又唱出了新時代的發展新篇。
臺上,演員們用生動唱腔聚焦“兩清兩改兩治理”,唱出了鄉村振興帶來的喜人變化。樸實的唱詞配上生動的表演,群眾的身邊事被演繹得活靈活現。臺下的觀眾聽得入神,有人跟著節奏輕輕點頭,有人掏出手機記錄,掌聲一陣高過一陣。
“這戲改得硬是要得!”中和村老村干謝治金望著臺上的演出,忍不住伸出了大拇指,“侗戲藝術、四十八寨民歌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就得跟上新時代,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我們通過‘傳統陣地+不固定場地’相結合進行理論宣講,形成了農村基層思想文化宣傳的新陣地。”坌處鎮黨委副書記崔柏晟介紹說,他們以“四十八寨歌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講堂”“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為載體,深入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和志愿服務活動,把理論宣講與惠民服務、文化活動等融合起來,將宣講陣地搬到田間地頭、生產生活一線,建設“院壩會”“古樹下”“稻田里”“風雨長廊”等不固定場所的特色宣講陣地,真正做到“群眾在哪里,基層宣講就延伸到哪里”。他們還根據群眾的需求和喜好,靈活采用山歌傳唱、民族舞蹈表演、山歌侃堂子、集中戲演等多種形式宣講,讓宣講活動更加生動活潑、貼近群眾。
近年來,天柱縣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四十八寨歌節”為載體,創新打造“金鳳新聲”理論宣講品牌,通過“文藝講堂+侗戲山歌+新媒體傳播”的立體模式,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理論的深度融合。將“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等政策改編成農村新劇目,使侗戲從演繹歷史故事轉向傳播時代強音。今年,天柱縣組建“金鳳新聲”宣講隊伍60多支,在傳統歌場、風雨長廊等場景中,采用“侃堂對歌+直播互動”方式,開展100余場活動,線上傳播覆蓋20萬人次。
編輯:吳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