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克松社區(qū)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克松村黨支部舊址”。60多年前,這里還是克松莊園,石碑旁邊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陳列館記錄著舊社會的西藏。
1959年,克松村率先進行民主改革,并進行了西藏歷史上第一次由被解放農奴參與的民主選舉,成立了西藏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從此以后,農奴翻身做主人,開始了新生活。克松村成為了雪域高原上的一塊紅色土地。1965年,西藏自治區(qū)成立。
2017年,克松村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1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并更名為“克松社區(qū)”。走在克松社區(qū)的街道上,腳下是寬闊平整的馬路,兩旁雕梁畫棟的藏式民居錯落有致,不少居民正忙碌著翻新自家外墻,拄著拐杖的老爺爺正在陽光下悠閑地散步。
在克松社區(qū)的一家茶館里,記者見到多吉老人。70年前他出生在這里,當年他們全家都是農奴,身邊很多人都被餓死、凍死、甚至被活活打死。民主改革后,村民們生活越來越好。讓多吉印象最深刻的,是1985年,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后,多吉當上了村支書,帶動村民們增收致富。他的命運,與克松的發(fā)展同頻。
7月的克松,沉甸甸的青稞穗泛著金色的光澤。記者從社區(qū)科技專干次旦卓嘎那里了解到去年社區(qū)成立了農機具合作社,購置了26臺不同種類的農機具,以市場半價提供給群眾。克松社區(qū)202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超過3000萬元,主要經濟來源為農牧業(yè)、運輸業(yè)、外出務工等。算起村里的帳,次旦卓嘎充滿信心。
站在克松社區(qū)的土地上,能觸摸到兩種時間的刻印:陳列館里農奴戴過的鐐銬還透出舊西藏的寒意;而如今,清風拂過的青稞田正傳遞出新西藏的溫暖。
六十多年過去,青稞地還是那片青稞地,但昔日貴族手下的農奴,如今已成為了新西藏的主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