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6.2%,全國平均高溫日數為歷史同期最多,我國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新聞1+1》本期關注:氣象預警如何更精準?
氣象服務在整個汛期當中所做的預判是什么?
柴璐:在今年“七下八上”的關鍵期里,主要呈現出來的特點就是“早高風”,早是指雨季進程的時間早,高是指氣溫格外高,風就是指風雹的天氣,也就是強對流的天氣格外顯著。接下來我們的氣象服務在整個汛期當中所做的預判是什么,風險又會怎么樣呢?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 王國復:我們先看一下偏早這種現象,相較于一般的我國雨帶北移的進程,今年偏早了13天,那就意味著我國北方暴雨有可能頻繁地發生,但是相比于南方,我國北方防洪排澇的基礎設施相對還是比較弱的,這樣的情況下防汛的壓力就非常大。與此同時,我國南方降水可能是偏少的,特別是在我們國家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將會出現下伏旱的風險就會比較大。降雨分布的點強面弱造成我們的防洪排澇的困難就會加大,這個點強面弱對于我們模式的預報系統其實也是一個挑戰,我們不容易把握暴雨災害高風險區域的中心,這樣的情況下就加重了暴雨預報預警的難度,對整個防災減災救災帶來了一些不確定的因素。
對于前少后多的特征,最重要的是多這個特征,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容易引發旱澇的急轉,例如今年的春季廣西中南部前期降水比較好,干旱持續發展,這樣旱澇的急轉明顯,給當地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從全國范圍來說,北方暴雨這種頻繁的加重,同時副高北抬也使得臺風的趨勢趨于活躍,南方臺風暴雨的影響就比較大。雖然有階段性的差別,但是這種南北并重的局面,這樣造成了我們國家的防汛壓力就非常大。
整個汛期降雨的強度怎么樣?
柴璐:今年雨程開始的早,意味著它結束的也會早嗎?接下來整個汛期降雨的強度會怎么樣,包括它重點的地區會在哪里,跟以往相比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 王國復: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的預測,8月份的全國降水整體上呈現出可以這樣說,是中間少,兩邊多的這種分布的形勢,其中華北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的南部,廣東、海南、福建的南部這種降水就是偏多兩到五成。同時,重慶、湖南、湖北等等地區又偏少兩到五成。上述這種降水偏多的地區需要重點的防范暴雨洪澇災害,即暴雨引發的這種地質災害。又說到不同,更應該關注的北方地區,這些年我們出現較重的暴雨洪澇災害以及地質災害都發生在北方地區,比如2021年的河南特大暴雨,2023年的京津冀,2024年8月的遼寧葫蘆島,我認為這就是我們需要防范的地方。針對于今年來說,我們更加防范的應該是華北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的南部。
做全國氣象康養地圖的目的是什么?
柴璐:全國氣象康養地圖是在過去三十年對于2400個縣域氣象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之上繪制出來的,如此的細密和縝密地去做這項工作,目的是什么?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首席 王秀榮:關于這個問題實際上我們的目的還是我們氣象工作回應公眾對健康生活的需求,天氣實際上和健康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說適宜的溫度和濕度,能夠讓我們身體各方面的功能調節比較好,再一個,優良的潔凈的空氣對呼吸系統也是比較有利,負氧離子調養我們神經系統等。我們通過科學的來分析這些數據,把它們進行系統的梳理、量化,就是為了給公眾能夠呈現出一個更直接的氣象康養的資源,讓大家就一目了然,知道哪些氣候對我們是比較有利的,這是我們做這個工作的一個意義所在,就是所謂的跟著氣象去養生。
一個地方的康養資源好不好,評價標準是什么?
柴璐:比如說一個地方它的康養資源到底好不好,我們去評價它的標準到底是什么,比如說避暑,它是溫度低就是好的嗎,或者我們還有沒有什么疊加其他的一些條件,這個地圖出來了之后是不是公眾可以拿出來,直接作為自己去避暑或者避寒的出行參考呢?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首席 王秀榮:關于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所做的這個康養地圖,就是為了大家把這個抽象的氣象數據做一個非常直觀量化的表達,我們所謂的這些標準都是根據,比如說避暑,并不是說它氣溫低就是避暑,因為我們還有一個康養的理念,就是所謂的康養就是氣溫它太低的話也不一定就康養,要有一個合適的溫度,同時我們做這個標準的時候并不是完全考慮這個氣溫,還要考慮它的溫度,就是氣溫,濕度,還有風速,還有紫外線,包括空氣質量綜合的考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氣候舒適度的情況,把這個氣候舒適度我們作為一個評價的,它的持續的天數還有氣候舒適的等級,同時考量一下出現極熱或者是悶熱這個天氣的極端天氣要少,我們要綜合考量以后做這個避暑的標準。
01:01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