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那綿延1400公里的風沙線上,一座與沙海搏斗了42年的“堡壘”巍然矗立。
作為該區域唯一的沙漠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研究站”)不僅是防沙治沙的前沿陣地,更是一群年輕人揮灑青春的舞臺,他們正將最寶貴的青春年華深深“種”進這片無垠的沙海。
研究站里30多名學生中,一半多是女生。她們每年4月來到這里,一待就是大半年。在這段時間里,她們整日與黃沙朝夕相伴,實驗室儀器是并肩作戰的“戰友”。好不容易抽空回趟家,還要重新適應城市的喧囂和車水馬龍。
研究站副站長李磊自豪地說:“我們研究站上的姑娘們都非常可愛、樂觀。這么艱苦的條件下,總能以積極的態度完成科研工作。”一位來自策勒縣本地的維吾爾族姑娘坦言,外邊的世界縱然精彩,但選擇留下的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守護家鄉的責任感和用知識改變生態環境的信念,“我們知道,自己種的不是樹,是希望。”
治沙從來不是一代人的事。董新平是研究站的博士生,他說:“從前輩身上最能學到的就是‘堅持’。像我們的老師,在這里快30年了,當年條件遠比現在艱苦,卻能一直扎根在這里,不僅做科研,更努力把技術轉化為‘活效益’,實實在在增加了當地人的收入。”
從被動搬遷到主動扎根,從單純防沙治沙到科技惠農、帶動增收,策勒站幾代人在沙漠里耕耘出的,不僅是生命的綠色,更是生活的甘甜。董新平深知這份事業的長期性:“我們現在開展的工作短期內可能見不到明顯成效,但我相信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經濟效益一定能夠展現出來。”
回望建站初期,這里黃沙肆虐,策勒縣曾兩度因風沙搬遷。如今,點點新綠在沙漠中頑強蔓延,這背后是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與堅守,是研究站四十年如一日奮斗的注腳。年輕人們說,苦是真的,但那份值得也是真的。看著沙漠在腳下一年年退卻,看著每一株破土而出的新芽,這都是風沙頒發給他們的、無聲卻最珍貴的勛章。
風沙或許會抹平昨日的腳印,但每一粒沙子都將銘記:這群把青春種進沙漠的年輕人,正在這片土地上,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編輯:吳明富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