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春林和村民一起通過直播銷售家鄉蘋果。受訪者供圖
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長湖鎮阿著底村,村黨支部書記普春林穿梭在果園里,忙著采收蘋果。 阿著底 是彝族撒尼語的漢譯,其意思是“美麗富饒的地方”,這里的蘋果“沐浴”著高原純凈的陽光,生長得格外紅潤飽滿,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的蘋果樹,已然成為阿著底村的經濟“頂梁柱”之一。
彝族小伙兒普春林是返鄉創業青年。2017年,在縣交警大隊工作的他辭去工作,返回生養他的大山深處。彼時的阿著底村,雖坐擁“阿詩瑪故鄉”的文化IP和優質高原農產品,蘋果、人參果等特產卻因缺乏品牌和渠道“養在深閨人未識”。那時的普春林還拿不出一套完善的家鄉特產營銷方案,更多的是一腔孤勇,他覺得,總得有人先蹚出一條路。
創業的艱辛遠超想象。電商之路初啟,普春林面對的是直播賬號“冷啟動”的尷尬,蘋果上架后無人問津,他只能硬著頭皮請親友“捧場”。還有物流環節遇到的棘手困難:有一次,他辛苦采摘、打包好的十幾箱蘋果,因快遞公司在轉運環節中的疏忽而壓壞了近半,他只能耐心地給客戶一一道歉、退款。村民對他也產生了質疑:“年輕人瞎折騰,果子爛在路上,能成什么事?”
挫折沒有“澆滅”熱情,“土辦法”里也有智慧。沒有專業團隊,他自己扛起攝像機,化身“蘋果王子”。鏡頭搖晃、光線不足的山間果園里,他戴著草帽,踩在泥濘的土地上,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解種植技術:“我知道拍得不好,但真實最重要。”鏡頭之外,他還會帶著村民一起練習直播,教村民如何在網上介紹土特產。他說:“我做得好,大家才愿意跟著做。”
普春林明白,單打獨斗撐不起一個產業。面對村民對新事物的疑慮和分散經營的低效,普春林意識到,要想把事真正干下去、干得穩,就必須建立具有共同收益機制的模式。“得讓村民覺得干這事不是在‘幫你’,而是在‘幫自己’。”于是,他籌劃起村集體經濟發展,一方面鼓勵村民把零散的果園整合進合作社,另一方面嘗試將蘋果打造成統一品牌,走“抱團發展”之路。
汗水澆灌出碩果。如今,阿著底村的蘋果年銷量超100噸,年交易額突破150萬元。“石縫里長出”的高原蘋果,終于有了響亮的名號,人參果、辣椒等地方特產也隨之遠銷北上廣。
“石林是阿詩瑪的故鄉,我想讓更多游客來到這里,感受這種古老而悠久的民族魅力”,普春林的腳步并未停歇。他敏銳地捕捉到鄉村旅游的發展潛力,將目光投向村民的房前屋后。最近幾年,“庭院經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種利用村民自有院落及周圍的土地,發展特色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產業的經濟模式,不僅能盤活閑置院落和土地資源,也可以為無法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提供家門口的就業機會。
普春林找到了居住在阿著底村的云南大學退休教授李艾東,一起探討村莊的發展規劃。“李教授家院子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來到這里,就像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我想,如果我們村農戶的院子都能美起來,再配合上周圍獨特的旅游資源,一定能‘出圈’。”
獲得李艾東的設計支持,普春林開始給村民做工作,“只要大家愿意拿出家里閑置房屋,我們免費給大家作設計改造”。村民們不理解,自家的房子閑置了這么久,有改造的價值嗎?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普春林帶著村民代表,來到“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矣美堵村參觀學習。“那兒就像小而美的世外桃源,整潔的水泥路、時尚的布局設計、太陽能路燈貫穿全村……”矣美堵村的景象讓普春林和村民們羨慕不已。
觀摩回來后,普春林帶著村民們逐戶清理村內亂堆亂放區域,申請資金為每戶籌集30%的維修款,對村內的道路、綠化、風貌作了進一步提升。如今阿著底村通過提升改造,已逐步成為當地的“網紅打卡點”,到阿著底村游玩的人也越來越多。
普春林深知,吸引并留住那些“懂農業、愛農村、會經營”的青年,才是阿著底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能。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助力鄉村“活”起來、“興”起來,讓更多“燕子歸巢”。
“我們這的旅游痛點還是如何讓游客能多停留,現在我們還在策劃蘋果節、火把節等各種節日活動,未來希望形成每周一次小活動、每月一次大活動的設計,吸引更多年輕游客來打卡!”普春林充滿期待地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