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 安俐 實習生 王藝涵 胡然)近日,66歲的甘肅會寧退休教師裴久誠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向家書博物館捐贈叔父裴超寫于抗戰時期的三封家書。三封家書分別寫于1939年、1940年、1941年。
裴超,1918年出生,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裴超毅然加入紅軍。第一封信的發信地為山東省費縣,第二、三封信的發信地為江蘇省鹽城縣,可以看出他所在部隊的軌跡與紅軍、八路軍、新四軍的活動軌跡吻合。裴超的大哥裴俊德一直保存著這些信,直到1995年去世之前才交給了兒子裴久誠,囑咐兒子繼續尋找叔父的蹤跡。
三封家書,都是裴超寄給哥哥裴俊德的。抗戰時期,戰事不斷,交通時常斷絕,再加上日偽橫行,搜檢嚴密,想要安全順利地寄出一封家書非常困難。為了不讓遠在家鄉的親人受到牽連,信中沒有直接說到抗日形勢,只能從字里行間的隱語中隱約推斷,“我現在江蘇省鹽城縣,充任很好的職務,我今不言,你也即知我的工作”“賬目收完返回”。
家書中更多的是濃濃的親情。有對父母雙親身體安康的深切掛念,有對家中兄弟姐妹生活近況的細致詢問,也有對自己日常起居的簡單匯報,更不乏對家中大小事務的關心與周到囑托。這些樸實的文字,沒有豪言壯語,卻讓人們看到了一名戰士在戰火紛飛中對家人深沉的愛。
如今,這些家書走出裴家,成為歷史的注腳。浴血奮戰的戰士們,也曾是誰的子女、父母、手足。那一封封寫滿柴米油鹽的戰地家書,正將他們從歷史符號,變回有血有肉的鮮活的人。
山河無恙,英雄不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