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疆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觀景臺上遠眺,蜿蜒二十余公里的防風固沙“鎖邊林”如“綠色長城”橫貫沙海,正將昔日的流動沙丘步步“逼退”。這道由胡楊、紅柳、梭梭、沙拐棗組成的堅實防線,守護著僅一條車爾臣河之隔的且末縣城,也見證著這片土地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變遷。
6月13日,新疆巴州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的防沙林帶。 中新社記者 馬鸞宇 攝
且末縣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風沙頻繁、極度干旱,是中國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歷史上,車爾臣河因泥沙淤積三次改道,且末古城曾兩度被風沙吞噬。上個世紀末,肆虐的黃沙以每年5-10米的速度向縣城逼近,最近處只不足兩公里,形勢岌岌可危。
1998年,飽受風沙之苦的且末縣建立了全疆第一個縣級防風治沙站。
庫爾班·肉孜是最早加入治沙站的七名員工之一。早出晚歸,風餐露宿,從修路、架橋,到割蘆葦草、扎草方格,再到挖坑種樹、澆水養護……在南疆沙漠腹地惡劣的環境里,庫爾班二十幾年如一日。
“可不是就挖坑種樹那么簡單。有時候剛栽好的樹苗,一陣風過去,就被刮沒了,還得補種”,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辛,庫爾班對中新社記者說,最開始大家都是拎著桶從車爾臣河挑水澆樹。后來,治沙站引進了機械化鋪設管道、節水滴灌設施等先進設備,工作效率才有了大幅提高。
庫爾班是且末縣治沙人的縮影,他們敢打敢拼、越挫越勇,硬是用雙手在茫茫荒漠上鋪開點點綠意。在他們的帶動下,治沙事業逐漸成為全民參與的生態工程。“27年里,全縣有上百萬人次自愿參與到植樹造林的工作中來。”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站長阿巴斯·艾薩介紹。
新疆巴州且末縣民眾正在參與植樹活動。 (且末縣官方供圖)
當年的漫漫黃沙,如今已滿目蒼翠,曾經栽下的小樹苗在黃沙中扎下了根、連成了片,在車爾臣河以東形成了一條南北長23公里、東西寬1-7公里不等的生態長廊,區域內的小氣候和人居環境也因此有了明顯的改善:沙塵暴、揚沙、浮塵天數大幅下降,年平均降雨量也有了明顯增加。
近年來,且末縣先后被授予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園林縣城等稱號。
曾經面臨“沙進人退”生存危機的且末,如今已經實現了“綠進沙退”的生態逆轉,并在逐步向“人沙和諧”的發展階段邁進。
近年來,且末縣堅持以生態產業養生態工程的治理思路。通過提供用水指標、林木產權、國家造林補助等優惠政策,積極吸引企業等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治沙,在林間大力發展種植肉蓯蓉、文冠果、蛋白桑等沙生經濟作物,構建完整的產銷鏈,年產值逐年上升,走上了可持續治沙養林的新路子。同時,依托已獲批建立的且末國家沙漠公園,當地也在持續探索以沙漠觀光旅游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在治沙站里,庫爾班驕傲地向記者介紹著27年前他栽下的第一批胡楊樹,當時如拇指一般粗的樹苗如今已經長成參天大樹。“現在它比我高了。”庫爾班笑著說。(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