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批新職業、新工種上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布公示,擬新增17個新職業、42個新工種。
很多新職業、新工種的出現,映射出產業變革新趨勢、社會發展新需要。比如,擬增加的42個新工種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職業下增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工種,在“動畫制作員”職業下增設“生成式人工智能動畫制作員”工種。這正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續迭代升級并加速賦能千行百業的體現。
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對就業的影響是深刻的。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職業,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多就業選擇。根據行業報告數據,到2030年,我國AI人才缺口將達到400萬人。層出不窮的技術應用意味著新需求、新變化,讓新職業擁有無限可能。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尤其是年輕勞動者可以在人工智能領域中發揮才能、綻放光彩。
另外,這些新就業崗位也對勞動者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創造的新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技術、研發、服務等領域,這將促使就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但同時,一些傳統崗位會被取代或轉型,就業面臨結構性挑戰。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出現人工智能的身影,一些行業及其從業者也開始享受到其帶來的效率紅利。面對越來越快的信息生產、傳播、轉化、更新過程,各行業從業者都需要積極擁抱新的時代,主動適應變化,提升就業競爭力。當下正值求職招聘高峰期,不少高校畢業生正朝著這些新職業方向努力。相信這些求職者已經在擴充專業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行業和崗位需求。
對于廣大勞動者而言,要想跟上人工智能時代的腳步,還有賴于政策支撐。近年來,我國著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高水平人才。高校、企業也在通過加強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與人才發展的良性互動。
從社會保障層面來看,通過完善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政策、建立靈活的就業保障機制、構建協商機制平臺等措施可以有效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加強相關職業技能培訓、增強人機協作,則可以從實踐層面緩解當下面臨的轉型升級壓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