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唐山大氣質量持續改善
記者 唐建勛
晨曦初現,南湖景區的步道上,跑步鍛煉的身影漸漸增多。習慣來此晨跑的市民,每天都會格外關注空氣質量:“咱們唐山的空氣質量是越來越好,身邊跑步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藍天白云下的南湖公園格外美麗。記者 閆軍 攝
上午,在路北區幸福花園社區的廣場上,伴著節奏明快的樂曲,老人們翩翩起舞。“天藍了,空氣更加清新了,這樣的環境讓人心情都好起來了!”
說起如今的空氣質量,市民們爭相表達著自己的感受:唐山的好天兒越來越多,藍天白云已成為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我市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系統施治,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空氣質量連創佳績。
2024年,我市空氣質量創造有監測數據以來四個“歷史之最”,即綜合指數最低(4.242)、優良天數最多(277天)、重污染天數最少(2天)、168個重點城市排位最好(倒44),實現連續3年穩定退出全國后25位。
今年,截至目前,我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095,同比改善11.48%,在全國168個城市排名倒100,同比提升40個位次,優良天數114天,同比增加14天。
我市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經驗納入中組部第六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運輸結構調整助力空氣質量改善案例納入2024年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案例庫。
破繭成蝶:三大變革重塑“唐山氣質”
加快綠色產業體系建設。強力推進鋼鐵等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完成100噸以下轉爐整合升級,長流程鋼鐵企業數量減少至22家。深入開展重點行業環保績效創A,爭取獎補資金1.64億元,全市鋼鐵企業累計投資900多億元,完成2500余項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全市A級企業達到94家,其中鋼鐵企業26家,位居全國首位。
加快推進綠色能源體系建設。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2024年全社會煤炭消費量較2020年累計削減700萬噸,消納張、承地區綠電238.8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4.9%。
加快綠色交通體系建設。堅持海鐵聯運為重點、新能源車輛優先的原則,協同攻堅運輸結構清潔化、低碳化,著力打造“綠色運輸”城市名片。積極推進新能源重卡更新替代、公轉鐵等運輸方式。目前,我市建成開通12條鐵路專用線,非臨港鋼鐵企業實現鐵路接入全覆蓋,大宗物料集疏港清潔運輸比例提升至85%;推動新能源重卡替代,累計更換1.5萬輛,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智慧護航:科技讓監管“無處不在又潤物無聲”
我市積極構建生態環境智慧管控體系,整合自動監測、用電用能、視頻監控等14類系統,搭建起覆蓋2萬多家企業的數字化平臺。該平臺如同城市環境治理的“數字大腦”,配備4大功能模塊與19項AI功能,實現對企業生產、污染治理、排放全流程的實時動態監管,實現“數據跑路”代替“人工跑腿”。
依托2100多臺在線設施、4.9萬個監控點位、2200套分布式控制系統(DCS),平臺通過梳理1.3萬組工況參數,形成160項升級功能需求,精準推送環境違法隱患線索。2024年,通過平臺線索發現環境問題占比高達76%,科技賦能執法檢查率達74%。
同時,平臺通過行業“畫像”,為企業量身推送環境管理建議,問題數量同比驟降60%。設計40多種聯動任務表單,徹底打破了“監管、執法、監測”的銜接壁壘。
溫情執法: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唐山在生態治理中融入溫情理念,推出一系列惠企舉措。今年1月初,市生態環境局推出《唐山市生態環境系統轉作風強服務優環境促發展八條措施》,聚力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面對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企業經營困境,協調多方資源開通運輸綠色通道,每年為企業減少約200萬元經濟損失。在中央大氣資金申報工作中,組建專業團隊,為企業講解中央大氣資金申報政策,“一對一”指導企業修改申報材料,今年,推動15個工業污染治理類項目通過部、省初審,申請資金6.18億元。
揚塵治理領域,唐山推行網格化精細管理,著力提高“九塵共治”標準。2024年交辦并督導整改揚塵問題5433個,PM10濃度由74微克/立方米降低至68微克/立方米,降幅8.11%。
市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在提高執法效能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首創現場監督檢查“四聯單”制度,積極推進“非現場”執法改革,全力構建智慧環保體系。“我們實施柔性執法、溫情執法,堅持‘日常不擾、無據不查、輕微不罰’,努力提升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
編輯:吳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