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題:活水澆灌 潤澤發展——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姚均芳、魏一駿、鄒明仲
??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
??近年來,更多金融要素資源投入民營企業,適應民營企業融資需求特點的組織架構和產品服務逐步健全,股、債、貸融資渠道進一步暢通,為潤澤民營企業、激發成長動能帶來更多金融助力。
??多方發力,民企融資現暖意
??走在大連長興島的恒力石化產業園,一個現代化綠色石化園區映入眼簾,從煉油到化工,各種物料通過管廊緊密連接,形成“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產業鏈模式。
??“2010年,這里還是荒山灘涂,如今,我們建成了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的石化園區,已建成的3家企業全部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焙懔κ煞萦邢薰靖笨偨浝韯⒀┓艺f,公司快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金融機構的長期支持。
??提供支持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的銀團貸款,支持原材料進口的流動資金貸款……中國進出口銀行遼寧省分行為公司提供了全方位金融支持。
??這是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縮影之一。金融活水潤澤民企發展,多項融資數據呈現暖意:
??3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2.2%,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增速超20%;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累計授信超10萬億元;滬深交易所2024年支持民企發行債券和資產支持證券融資超4200億元……
??向好數據的背后,是各地區各部門協同發力,精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合力不斷壯大。
??從出臺金融支持民營經濟25條舉措到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從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到優化無還本續貸政策,一系列政策和機制安排有效引導金融行業加大對民企的資源投入和精準滴灌。
??解決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各地在積極行動:上海部署實施新時代新征程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重慶建立市、區縣兩級支持民營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浙江省湖州市等地建立融資擔保獎勵機制,為科技型企業降低擔保費……
??湖州市發展改革委體制改革處處長丁捷說:“目前,湖州市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已為全市468家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擔保19.56億元,降低擔保費591萬元?!?/p>
??產品創新,精準對接民企需求
??翩躚起舞的機器人、智能交互的大模型……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頻頻“出圈”,引發熱議。
??走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慧博云通杭州總部,先進的數智技術服務引人注目。
??“作為放寬科技企業并購貸款政策杭州首批受益企業,公司成功獲得中國銀行提供的10年期并購交易融資支持?!被鄄┰仆▓绦懈笨偛迷狸栒f,貸款將助力公司實現技術和市場資源整合,為未來戰略布局奠定堅實基礎。
??民營經濟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發展科技金融成為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
??中國人民銀行擴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金融監管總局試點適度放寬科技企業并購貸款政策,金融機構升級科創類貸款產品,提高貸款資金期限匹配度,創新知識產權等抵質押物。
??民營企業中,中小微企業居多,金融機構探索通過批量化處理、發展供應鏈金融、創新線上金融產品、針對細分行業推出特色產品等為其提供更精準高效融資服務。
??資本市場創新也在持續發力??苿摪逯笖党掷m“上新”、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規??焖僭鲩L、科創債提質擴量……產品創新為引導資金流入新質生產力等重點領域暢通渠道。
??業內人士表示,相關金融產品持續創新,將更好響應和契合民營企業需求,強化精準滴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股債貸聯動,暢通多元化融資渠道
??資本市場是支持科技創新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平臺。目前,A股近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是民營企業,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約八成公司是民企,新三板約九成是民企。
??“北交所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掛牌公司合計超6300家,其中民營企業占絕大多數。”東吳證券副總裁方蘇說,北交所相比其他板塊降低了上市門檻,北交所和新三板融資規?;菁懊嬉哺鼜V,讓有限資源惠及更多中小民營企業。
??支持民企上市融資、并購重組,發揮區域性股權市場和股權投資基金作用;優化民企債務融資工具注冊機制,支持發行科創票據、綠色債券……一系列舉措出臺落地,助力暢通民企多元化融資渠道。
??政策效果逐步顯現:今年境內市場新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占比超八成;交易所債市今年一季度科創債發行規模超千億元,同比顯著增長。
??近期,多部門透露下一步工作重點,釋放了加力支持民企融資的積極信號。
??增加對民營和小微企業信貸投放,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優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一系列務實金融舉措將助力民企輕裝上陣、向“新”發展。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說,多方發力下,民企融資將呈現“量增、價降、面擴”的良性態勢,民企科技創新、綠色轉型將獲得更多支持?!敖鹑诨钏畷惩ㄑ},將持續助力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壯大?!?/p>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