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丹陽,是我國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出口訂單都是美國市場。當125%的高額關稅突然襲來,這座眼鏡產業的重鎮,現在的情況怎么樣?工廠的生產線是否被迫按下暫停鍵?外貿企業又是怎樣在關稅壁壘中尋找生機的?
占地6萬多平方米的眼鏡城,是丹陽人氣最旺的地方,也是亞洲最大的眼鏡產品集散地。盡管記者來的時候是個大風天,但眼鏡城里的顧客依然絡繹不絕。
臨近五一假期,各家門店都推出了新款,功能也五花八門。能在不同環境中變色護眼的、能用來聽音樂的、一體成型帶度數的運動眼鏡。在這里,很多人都是一次性購買好幾副。

就在采訪中,記者遇到了一位來自土耳其的采購商,他告訴記者,自己是伊斯坦布爾一家大型眼鏡公司的供應鏈負責人,因為覺得丹陽眼鏡物美價廉,他幾乎每周都會過來提貨。做了50年眼鏡生意的他,每次來丹陽,都會有些新收獲。這次,他就被新款運動眼鏡吸引了。

土耳其采購商 奈迪姆:它們對我們來說真的很新,也有很好的機會將它們介紹給我的國家。毫無疑問,丹陽的眼鏡在中國和世界上都是領先的。
隨后,記者又找到了丹陽眼鏡商會秘書長,在關稅政策公布后,這幾天她和同事跑了好多家企業調研。

丹陽市眼鏡商會秘書長 袁紅錦:以外貿出口為主的這家企業已經跟他的客戶談好了,客戶愿意承擔增加的關稅的價格。有的企業要開拓其他區域的客戶,或者說部分要轉到內銷市場。
秘書長告訴記者,這樣的情況并不是第一次,外貿企業還是有一些對策的,現在已經將重心轉移到RCEP成員國等地區。

采訪中,秘書長電話一個接一個,都是企業打來報名下半年出海參展。一張計劃表上,列出了今年行業展會的行程,記者數了下,一共有19個海外國家。眼下,當地企業出海參展很踴躍,一天內就收到了30多家企業的報名。
丹陽市眼鏡商會秘書長 袁紅錦:我們都是以丹陽眼鏡的區域品牌出去參展的。大家覺得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更應該要抱團取暖。這幾天跑企業,也感受到大家面對現在的局勢還是有一些壓力的,但是大家還是比較有自信。
無懼關稅沖擊的“秘密武器”
采訪中記者感受最深的是,無論市場、企業還是政府,大家面對125%的高額關稅,都在想著辦法,給記者的感覺也是很自信。
其實,在他們自信的背后,還藏著一些“秘密武器”,到底是什么呢?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鏡片加工制造上,當地很多企業都掌握著自己的核心技術,擁有這樣的獨門絕技,加征關稅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并不大。

一家規模不大的創業公司,正在測試最新研發的產品,一款針對高度近視設計的超薄鏡片,1000多度只有2毫米厚。

諾瞳奕目光學科技(丹陽)有限公司創始人 蔡嘯谷:光刻鏡片是我們全球首創的一個技術,繞過了國外對我們在原材料包括生產工藝的一些封鎖。

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團隊成員大部分都是90后,來自材料科學、半導體、人工智能等跨領域專業,歷時4年研發,實現了從設備制造到生產工藝全流程的創新。目前已經收到來自海內外頭部光學企業幾千萬元的訂單。
諾瞳奕目光學科技(丹陽)有限公司創始人 蔡嘯谷:我們下個月會到新加坡還有日本,去開設海外的光刻加工中心,關稅加征其實對我們是幾乎沒有影響的。因為高端鏡片的制造其實在全球都是有非常多的需求的,我們是很有信心輸出國外的。

有的掌握獨門絕技,而有的企業靠著不斷拓展品類,更新迭代產品,在這次關稅沖擊下,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一家公司,過去只是埋頭生產鏡片,現在轉變思路搞跨界,與一家遠在千里之外的電子科技公司合作,經過一年多的聯合創新攻關,量產出一款即將在國內上市的智能眼鏡。

丹陽市七彩夢創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郭敬周:為了和波導片配合一致,所有的屈光片必須前表面非常平整,要盡可能薄,加工的尺寸精度完全超過現有市面上的光學眼鏡的加工尺寸精度。

戴上眼鏡就能看導航等信息,還能實時翻譯,讓眼鏡搭載上人工智能技術,樣品一面世,就受到海內外年輕人的青睞,收獲了大量預售訂單。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新一代產品,目前也在加緊研發中。
丹陽市七彩夢創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郭敬周:智能眼鏡相比以往做常規眼鏡,即便是常規眼鏡高定款,單價來講現在翻了三番,產值大幅提高。往年我們有20%的研發投入,今年還會更多。

目前,丹陽有1600多家眼鏡相關企業、5萬多名從業者,產值近200億元,產業鏈條越來越長。在丹陽眼鏡城展覽館,記者看到了這座小城未來的樣子。圍繞眼鏡市場,規劃建設起視光中心、文化園等一系列配套設施。預計今年10月,就會建成并對外開放。

丹陽市經濟發展局局長 冷文華:我們要依托眼鏡市場把眼鏡品牌做出來,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結合品牌升級戰略和市場多元化策略,推進眼鏡產業從配套向系統化轉型,在全球化競爭中占一席之地。
新聞特寫:兩代人的眼鏡傳承
在丹陽眼鏡產業應對美國高關稅的浪潮中,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傳承故事:兩代眼鏡人,兩種經營理念——父輩守業穩扎穩打,子輩創新敢闖敢拼,年輕一代以更開放的姿態,為傳統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家專門生產運動眼鏡的企業,掌門人是個88年的小伙子。他告訴記者,自己是個“鏡二代”,但在接手父親的工廠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關停了80%的產線。這件事在當地引起不小的轟動。

丹陽斌晴光學眼鏡有限公司負責人 吳斌:父母那一輩是做傳統眼鏡的,同質化的東西會特別多,大家就是不停地在卷價格,卷產量。
同質化的產品設計和市場定位,曾一度讓不少企業陷入產能過剩、打價格戰的困境。

然而,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好不容易形成規模,突然要另辟產線,這遭到父親強烈反對。光是設備和原料等前期投入就高達上千萬元,產品相比之前更小眾,能有銷路嗎?為這事,父子倆曾一度關系緊張,甚至冷戰了兩年。
吳斌父親 吳啟興:想法不同,我們大概有兩三年都過得不舒服。

吳斌告訴記者,自己是個運動發燒友。運動中,朋友經常提到市面上合適的騎行鏡太少,這讓他萌生出了深耕運動眼鏡這個細分賽道的想法。
丹陽斌晴光學眼鏡有限公司負責人 吳斌:國家也在提倡我們一定要全民健身,只有把戶外的這些元素結合起來,我覺得賽道應該會越來越好。

為此,他將專業知識和興趣愛好結合起來,把公司原本大而全的品類精簡到專門生產運動眼鏡。有了足夠的投入,不久后便自主研發出一體成型帶度數的運動鏡片,生產出能適配不同運動場景需求的眼鏡。

丹陽斌晴光學眼鏡有限公司負責人 吳斌:這是一款能夠在室外紫外線下可以變成帶顏色的鏡片,到了晚上騎行運動的時候它是透明色的。

吳斌憑著自己“運動達人”的身份,在體育圈子里拓展人氣,和賽事活動進行聯動,同時布局開發線上銷售終端,實現私人定制,一下子打開了銷路。轉型成功,產值提升,這也讓父親對他刮目相看。

吳斌父親 吳啟興:他的思維還是蠻先進的,做什么事情,現在還是要與時俱進,把這個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眼鏡匠人”們以智慧破局 迎難而上
面對關稅沖擊,丹陽的“眼鏡匠人”們以智慧破局:有的揚帆遠航開拓新興市場,有的深耕光學科技“無人區”。這場逆風突圍戰,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企業迎難而上的勇氣,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正是有了這種力量,匯聚成了中國經濟劈波斬浪的澎湃動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