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6日電 (甘甜)近年來,中國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提前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人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 中國鄉村振興和農業綠色發展成果,受到國際關注。2025年全國兩會拉開帷幕之際,巴西學者石昊在中新網《問答中國》欄目中,就如何更好地借鑒中國鄉村振興的經驗,發出提問。 石昊認為,巴中兩國互為重要戰略伙伴,也都是世界農業大國,他相信,中國的發展經驗,將為巴西提供重要借鑒。 圍繞相關問題,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君進行了深入回答,并分享了岫云村從貧困村發展為幸福村的故事。 2008年,看到汶川地震后的家鄉亟待恢復,20歲出頭的李君放棄了在成都的穩定工作,回到了岫云村。 “最初回去時,岫云村的條件非常差。”李君回憶說,“當時老百姓也能生產生態農產品,但是,這些農產品怎樣才能賣出好價錢,從而幫助老百姓實現增收,是我們當時考慮的一個主要問題。” 面對難題,李君積極探索。他創新應用“互聯網+小農戶”模式,開展“遠山結親·以購代捐”活動,在成都開設扶貧體驗餐廳,把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送往城市家庭,解決就業和銷售問題“雙管齊下”,打通了產業扶貧“最后一公里”。 “好的農產品一定要賣出好價格。這樣,我們的老百姓有了穩定收入后,才有持續生產優質農產品、綠色生態農產品的動力。”李君表示。 在李君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岫云村從秦巴山區深處的一個貧困小山村,最終變成了讓很多人都羨慕的幸福村。 文案:甘甜 制圖:李永麗 創意:孟湘君 谷麗萍 2018年,岫云村實現整村脫貧,建起了農業生態園區,辦起了岫云工程材料廠,還打造了“時光雞”“歲月鴨”等生態品牌。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接下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岫云村又將如何發力? 李君表示,“我們不能在提高了老百姓的經濟物質收益的同時,卻忽略他們的精神文明建設,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他介紹說,在岫云村,每個月1日都要開展公益勞動,掃馬路、掏水溝、做清潔衛生,“四年下來,我們看到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老百姓有了集體榮譽感,他們知道鄉村振興,是每個人都要參與的事情。” “另外,我們也注重綠色發展、優質優價。村里有搞養殖的、種水果的村民,我們一直告訴他們,好產品賣出好價格,首先要做到好品質,只有這樣才可以可持續發展,綠水青山才會變成金山銀山。”李君指出。(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