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寧夏西海固地區,曾經這里的惡劣氣候讓世代農民深陷貧困。1997年,福建與寧夏在銀川戈壁共建“閩寧村”,開啟跨越山海的脫貧壯舉。2001年,閩寧鎮正式成立,累計接收西海固6縣6.6萬移民,2021年獲評“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從飛沙走石的“干沙灘”蛻變為生機勃勃的“金沙灘”,這里如今煥發著怎樣的新生機?一起去閩寧鎮看看↓
“干沙灘”變“金沙灘”
移民村變了新模樣

總臺記者 柴丹楓:今天我們所在的位置是閩寧鎮園藝村的種植大棚里,過去這里是“風吹黃沙揚,地里不長草”的干沙灘。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海固移民遷居來到這里,閩寧協作力度不斷提檔升級。
如今,這里已經建成240棟現代化的種植大棚。截至今年,福建先后派遣230名掛職干部和4000余名農業、科技、教育、醫療等專業技術人員,到這里招商引資、傳經送寶。將先進的農業發展理念在閩寧鎮落地生根,帶動全鎮從傳統小農生產逐步升級為集約化、高效化現代農業生產。
現在雖然西北氣溫還是偏低,但大棚里花開正艷,春意盎然。大棚里大概一共有10多個品種的西紅柿,全部出自園藝村的致富帶頭人馬雅鈴之手。

農戶 馬雅鈴:西紅柿是我的金豆子。2020年我在一次培訓中有幸遇到了福建援寧專家,他們親自勘察并用經費幫我請購了一批生物菌劑,從此我就開始了有機果蔬的種植。目前有6個大棚在做南果北種的示范,采用有機標準種植的話,預計每個棚的收入為5萬元左右。
從第一批蔬菜水果種植到現在研發出更多新品種,閩寧鎮也實現了扶貧開發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近5年來,閩寧也將“協作”與“發展”融為一體。
用自己的行動續寫“山海情”

福建援寧干部 李輝欽:第一次援寧,當時我嘗試利用網絡直播帶貨,還借著《山海情》熱播,用短視頻帶大家“到閩寧鎮打卡”。援寧工作結束時,收到鄉親們的“請留書”,給了我第二次申請的動力。這次援寧我將在招商引資、兩地協作、媒體宣傳、團隊打造等方面繼續發力,用自己的行動再續“山海情”。
今年將是推動閩寧鎮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年,之前大力發展種植業,今年我們將因地制宜發展蝎子養殖,盤活295棟閑置溫棚和3座閑置車間。我們不僅要加快產業園區的建設,還要增強發展的活力,力爭今年閩寧產業園實現產值15億元。

歷經二十年,6.6萬名群眾來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荒漠地,將“干沙灘”改造為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的“金沙灘”。目前,閩寧鎮蔬菜瓜果種植面積5000多畝,2024年人均收入達到1.9萬元,較上年增長8%,現在形成了葡萄酒、文旅、設施農業、綠色能源、加工制造、電子商務六大支柱產業,實現了由最初的傳統種植到產業融合發展,帶動5000人就業。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