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文風大家談】
作者:劉醒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考古考古,考的是古,答的是今。”
“在輝煌燦爛的年代,青銅重器會讓這個年代顯得更加燦爛輝煌。在腐朽沒落的朝代,青銅重器會使這個朝代變得更加腐朽沒落。”
翻看自己近年來的文字,這是最有心得的幾句話。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起,我就一直被同行們認為寫的是“鄉土小說”。2014年,長篇小說《蟠虺》出版,大家都對我突如其來地將青銅重器當成重要的寫作資源感到驚訝。這樣一種對全新寫作嘗試的過程,我自己卻十分清楚。
今人與古人,現實生活的活色生香與青銅器物的無情無感,用一般眼光看過去,會覺得沒辦法湊到一塊,更別說將其組織到一部具有鮮活趣味的較大作品中。如果說作家身上具備某種常人所沒有的超能力,也就體現在將毫無關系的兩種事物“打通”,再令人信服地黏合在一起。俗話說,凡人畏果,菩薩畏因。這話的意思可以解釋為,真正有見識的人更重視事物的起因。方法和路線都對了,結局自然差不了。
《蟠虺》出版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回到上小學二三年級時居住過的金家墩村,村子旁邊有座也叫金家墩的小山包。那一年,供銷社房屋的梁柱被白蟻蛀了,特地從縣里請來幾個人防治,最終找出白蟻巢穴,就在小山包正中的一座古墓中。當地人將古墓叫作“國”,其實是“槨”的方言叫法。那時社會上普遍沒有文物保護意識,古墓中有一件青銅器物被人拿到供銷社當廢銅賣。小時候的事情記得不多,這件事的記憶相當深刻,母親當年就是供銷社營業員,她經手這件事時,十分不情愿。在我后來的經歷中,當工人時,經常與鑄造銅件的師傅打交道。到了縣文化館后自己房間隔壁就是文物保管室,之后到黃州和武漢工作,與省市博物館也是近鄰。這些不經意間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催化出文學所需要的靈感。
不少人喜歡將文學創作說成是一門手藝,淺顯說來的確有道理。玉雕工匠能看出某塊原石蘊藏著巨大的藝術潛能,木工師傅能看出眼前的木料有無可能制成上好的家具,靠山吃山的人嗅一下風就曉得哪片林子里長著難得一見的山珍,靠水吃水的人能透過寬闊的水面看清水底藏著的是泥鰍還是金色鯉魚。好的文風像萬物生長一樣,是從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只有從湖面、從山谷、從生機勃勃的田野上刮來的風,才能給人以清新的感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