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保定淶源縣的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擁有世界最大的跳臺群。每年冬天,跳臺滑雪和北歐兩項國家隊運動員都會在這里集訓。在這里,有一支專門為助滑道"塑形"的團隊,他們用匠心雕琢每一寸冰面,以專業成就運動員的精彩。

夜幕降臨,位于保定的小城淶源,氣溫已經達到零下十五度。在這樣的極寒溫度下,有這樣一支隊伍,才剛剛開始他們的工作。
作為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的成員,這樣寒風凜冽的夜晚,任小利再熟悉不過。自從2020年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在淶源落地,他就放棄了之前在工廠的工作,專心學習跳臺滑雪制冰技術,現在的他,儼然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手"。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成員 任小利:
這兩個面必須在這個滑道往下移一公分,盡量就保持這兩面平衡。(記者:不平衡會怎么樣啊?)不平衡(運動員)板不平,速度特別快,容易像這樣顫,細心點唄。
跳臺滑雪助滑道,是運動員加速的關鍵。而助滑道里的冰面是否達標,至關重要。因此,制冰環節就成了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團隊中最年長的成員趙青峰,就是國內頂尖的制冰專家。整個制冰環節的科學規范,都由他來把控。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成員 趙青峰:
(記者:那咱們這個是只能在晚上制冰嗎?)不是說晚上,就是非得趕到這個溫度得夠,得零下十度左右。有時候起早,過半夜三四點鐘,這都沒準兒。
保障團隊要面對的難題,不僅有極寒的天氣,還有大量的體力勞動。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成員 孫樂:
(記者:咱們這一袋子雪得有多沉?)三四十斤吧,每次我們制冰的時候,每個工人跑十來多趟,一共有219個臺階,記得清清楚楚的。
造雪機造好的雪,需要袋裝、打包,然后從跳臺下面一袋一袋背上跳臺,進入和雪、制冰等工序。因為跳臺坡面比較陡,又需要彎腰工作,所以隊員們只能跪著一步一步往上爬。越往上爬,制冰的坡度就越大,隊員們只能靠抓住一根繩子維持身體平衡,然后用力將冰在助滑道上拍實。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成員 趙青峰:
必須得拍實,不能出現空洞,影響運動員的滑行速度。
制冰機里零下冰水相融的冷冽,戶外零下十幾度的氣溫,再加上凜冽刺骨的寒風,在這樣極寒的工作環境下,保障團隊的隊員們用手拍打著冰面,一步一步向跳臺頂端前進。記者計算了一下,將近四個小時,隊員們才終于從跳臺底端爬到了頂端。這也意味著,今天的制冰工作圓滿結束了。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成員 任小利:
明天一早,(運動員)就要訓練,咱們大家今天晚上制這個冰也挺值的。
制冰工作結束,并不意味著保障團隊就能放心休息了。凌晨六點,北方的天空還沒亮,隊員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工作。制冰環節結束后,接下來的整個雪季,他們的工作重點就是養護冰面。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成員 孫向陽:
我現在正在養冰,每天早晨運動員訓練之前都要進行噴水,然后把這冰養起來。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成員 楊永利:
這是磨冰,他們養冰以后,上面有一些小鼓包,把它磨平。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成員 李衛星:
我這個工作就是他們磨了以后,有點冰沫,我給它打掃一下,保證運動員安全地滑下來。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成員 任小利:
助滑道養護這個工作日復一日,只要運動員不休息,我們就不休息,他們訓練之前我們必須把助滑道維護完成,保證他們在新的一天的安全訓練。
清晨七點半,天光放亮。國家隊運動員們準時來到跳臺訓練。隨著陽光的照射和運動員來回訓練的摩擦,冰面又會有不同程度的磨損,保障團隊就要全天守在跳臺旁,實時進行補冰。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成員 任小利:
(記者:我看您在補冰的時候是直接用手去拿那個雪,這個不能帶手套嗎?)補冰期間不能帶手套,用手直接去摸這個助滑道,能夠快速了解到這個助滑道的平整度、冰的濕度,再來用雪塊直接補助滑道,補的精準、平整一些。

北歐兩項國家隊運動員 李啟燃:
這個助滑道非常的平整,特別的有安全感,在我們訓練當中有很大的速度的幫助。這個場地跟我們比賽的場地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甚至比國外的場地更好一些。

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保障團隊:
全力以赴,為運動員訓練保駕護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