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殺土雞湯不能少,魚要有一條,客人包餃子的工具夠不夠……”在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縉云村,“縉閑居”民宿主理人劉武一家正忙著補充春節假期的食材,咨詢預訂的電話鈴聲不時響起。
“農家樂改造成民宿這事,是2024年最正確的決定。”劉武一家,是縉云山鄉村生態民宿營造項目首批簽約改造的20余家農戶之一,“我們是第一個簽字的,也是第一家開業的”。從簽字、動工到開業,“縉閑居”的改造成果給了不少村民信心——開業首日實現滿客,當天收入近萬元。
??圖為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縉云村一民宿工作人員在整理鮮花。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矗立在嘉陵江畔的縉云山脈林海蒼茫,為重慶中心城區筑起一道綠色屏障。2024年以來,北碚區通過“政府引導、村民自建、專業團隊參與”的方式,對縉云山核心區及緩沖區以外的農家樂進行集中升級改造,探索出一條以村民為主體的生態價值轉化之路。
“改造遵從自愿原則,老百姓自投、自建、自營,政府出資請專業團隊設計,協調金融支持,以此推動縉云山民宿產業提質擴量。”北碚區文旅委主任胡一珊介紹。
縉云村黨支部書記陳貞說,近期已有4家民宿陸續開門營業,力爭到今年底,實現近80戶農家樂全部升級。
走進“縉閑居”,竹門草亭、雞鳴泉響、石溪板橋相映成趣,柑橘的清香與松針香混合,彰顯古樸田園風情,絲毫看不出這里一年前還是傳統農家樂。
劉武已經在縉云山經營了20多年農家樂。最初,為了爭奪客源,大家不約而同殺價,單價低、品質低的運作模式,讓村民和游客都不滿意。
游客需要優質供給,原住民需要看到變化,這對民宿設計者是個考驗。為此,設計團隊選擇了以村民為主體的建設模式,挖掘村民的個性和需求,打造“一戶一特色”的民宿業態。
“改造后我們只有8個房間,收入卻接近過去的兩倍,因為客單價上去了。除夕夜有4間客房住了客人,預計后面幾天客流量還會上升。”劉武的兒子劉豪說。
??圖為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縉云村一家民宿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客房。新華社記者王全超 攝
走進另一家“山隱”民宿,“可見之處皆有花”是這里的特色。“山隱”民宿主理人、“90后”任文巧此前一直在外務工,看著改造后煥然一新的家,她主動返鄉與父母共同打理民宿。政府還邀請專業民宿運營團隊手把手教大家搭配菜品和餐具、運營新媒體賬號。
任文巧說:“以前我們靠山吃山,現在大家共享青山,生活越來越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