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躍,擺尾,濺起水花一地——“給俺拿這條,最壯實!”山東煙臺九田市場,海鮮攤位鋪開百米長街,市民拎著水桶逛起“海洋大集”。
“這批魚,剛從長島的海洋牧場‘游’過來,倆小時前才下活魚運輸船。”攤販樂呵道,“過去‘捕’魚,現在‘養’魚。有了海洋牧場,海鮮的品質、產量一年賽一年。”
向海洋要食物,“藍色糧倉”越發豐饒。離岸6海里的茫茫海域,坐落著南隍城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涌浪湍急,8座智能網箱平臺巋然穩立,四腳鋼柱直插海底。30米深的巨網潛入水下,魚蝦游弋,藻貝安家。
“別看個兒大,每座網箱只需兩三名工作人員。為啥?喂魚有自動化投餌機,巡塘用水下攝像頭、傳感器,用電靠海上風電、光伏。”經海系列深遠海智能網箱平臺長劉玉磊說,“一座網箱年漁獲約1000噸,相當于數十戶傳統漁家的收成。”
馬達聲起,一艘漁船劃開海面。“在海上放牧,不光養魚,還得耕海。”葛茂武是南隍城的老漁把式,負責海洋牧場的貝類底播增殖,將筐筐貝苗倒進大海。
作為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實施主體,位于黃渤海新區的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已在南隍城島海域投放8座智能網箱。2024年,南北隍城海域經海國家級海洋牧場獲批設立。
如今,扎根深海的鋼筋網箱,為漁民筑起“避風港”。“3000噸的網箱里又注入3000噸水,可抵御臺風巨浪。網線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耐海水侵蝕、抗鯊魚沖擊。”經海漁業網箱設備運營保障中心主任云良說。
在煙臺,這樣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已建成22處,數量居全國前列。魚滿艙的幸福里,耕海牧漁的航程上,人們努力念好新時代的“山海經”。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