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各國各界人士向中國人民送來的新春祝福中,“共建‘一帶一路’”成為了高頻詞之一。
2024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22.07萬億元,同比增長6.4%,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50%。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現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臺。
200多份合作文件、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4000萬人脫貧……共建“一帶一路”給全球南方國家帶去發展振興的希望。
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認為,這一倡議旨在加強高水平互聯互通,促進全球的基礎設施發展。
我支持能夠促進貿易和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項目,同時希望中國能夠擴大這些項目,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和伙伴之間的貿易增長,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希望與中國保持良好、強勁、開放的貿易和金融關系。

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
互聯互通契合全球南方國家“賦能發展”訴求
在各國媒體進行年終盤點時,很多觀點認為,“中老鐵路+中歐班列”“中老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等互聯互通運輸新模式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同相關國家在互聯互通合作上不斷傳來好消息: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中老鐵路貨物運輸總量破5000萬噸,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年度開行量首次突破萬列,中歐跨里海直達快運開通,中吉烏鐵路啟動建設,中越跨境鐵路、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等重點項目取得重要進展,“錢凱—上海”的中拉陸海新通道實現雙向貫通……

義烏中歐班列春節運輸不停歇
去年12月,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鐵路項目開工建設。這將大大改變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在地理發展條件方面的約束。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27日,中吉烏鐵路項目啟動儀式舉行。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奧托爾巴耶夫期待中亞借中國之力,發揮絲綢之路連接歐亞大陸的作用,促進歐亞貿易,推動地區發展。“我們期待著再次發揮古代絲綢之路時期的橋梁作用,以實現高水平發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就此表示,互聯互通是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重點合作領域之一,契合全球南方國際“賦能發展”的訴求。
“小而美”民生項目讓更多人受益
不僅“通路”這樣的大項目備受贊譽,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菌草、青蒿素、雜交水稻、魯班工坊、“光明行”等“小而美”民生項目,也為更多共建國家的民眾帶來切實的福利。
比如,目前, 30多個魯班工坊已在亞歐非三大洲合作建成,累計培養學生近萬人,超3.1萬人次實施職業培訓,幫助更多年輕人實現就業。

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別,由高校合作建設的中亞地區首家魯班工坊,成為中塔兩國職業教育交流平臺,在“一帶一路”上搭建起了一座技術驛站。
魯班工坊還根據共建國家的需求,開設了工業機器人、新能源、物聯網等70多個專業,幫助當地更多年輕人實現就業。
埃塞俄比亞勞動和技術部國務部長特沙勒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技術轉移和知識共享,讓埃塞俄比亞擁有了各種培訓基地和配套設施,并建立了埃塞俄比亞第一家魯班工坊,期待與中國在職業教育等領域加強合作,讓更多人受益。

當地時間2021年4月28日,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揭牌。
尋找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共建“一帶一路”始終在尋找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共建國家在數字經濟、綠色轉型等領域強化合作。
世界互聯網大會副理事長弗朗西斯·高銳認為,基于建設、更新及改進實體和數字基礎設施方面的大量投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互聯互通變得更加暢通。“數字技術讓市場變得更加實時,也讓參與共建的不同社群能夠實現實時聯通,這極大地促進了文化交流,助力貿易發展,加速減少不公平現象,并將逐步實現共同繁榮。”

世界互聯網大會副理事長弗朗西斯·高銳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索爾海姆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成為世界綠色發展最重要的倡議之一。同時,該倡議在助力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升共建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福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共建‘一帶一路’能夠幫助數千萬人擺脫貧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加大對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投資,這正是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方式之一。”
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同一部史詩。這一極其宏偉的構想,得到發展中國家的廣泛支持,并取得顯著成果。“在全球化時代,正是那些更廣泛的利益,將整個人類團結在一起。”

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
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持續致力于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合作項目,未來,全球發展中國家將繼續共同創造更多新成果,為發展與繁榮開拓機遇之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