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甲辰龍,金蛇迎春來。我們張燈結彩,神州同慶。
對中國人來說,回家過年、一家團聚既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也是不可或缺的情感需求。盡管春節傳承千年的精神內核始終沒變,但春節是“活化”的文化,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激發春節的新活力。
每到春節,年味的變化總會備受輿論關注。在科技的加持下,“互聯網+春節”創造了一批“新年味兒”。電子紅包裹著美好祝福,突破時空阻礙傳遞到各處;一家人圍坐一起來一場“家庭云K歌”,成為年夜飯后的新風景;云廟會、VR觀展、電子煙花秀,給百姓過大年時的文化生活添了許多新樂子,等等。然而賦予“新年味兒”以意義的,又并非網絡技術,關鍵在于能否形成集體記憶,這是觸發文化意義上的深層感悟。當熟悉的年味兒彌漫在移動互聯網上,也為春節注入了新的集體記憶。
不變,源于熱愛和傳承;變化,來自與時俱進的意識和勇氣。“變臉”更新了的年味、年俗、過年方式,適應了群眾文化新需求,為春節注入更多生機活力。讓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才能讓更多人成為參與者、記錄者,才能將傳統文化真正傳下去、用起來。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是我們新的文化使命。” 如何更好擔負起這個使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必然要求。近年來,傳統文化“兩創”實踐碩果累累。八達嶺長城借助5G、VR、AI等科技,使得跨年活動震撼人心;大唐不夜城古詩燈光秀、“盛唐密盒”吸引眾多游客;簪花、點翠等非遺手工體驗遍地開花;中式婚禮、中式茶飲、中式服裝,在年輕人中刮起國潮風……創造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文化自信的基礎,而創新是讓傳統文化實現文化自強的路徑。
山東舉辦黃河大集,琳瑯滿目的手造工藝品令人目不暇接;北京廠甸廟會、九曲黃河陣燈俗等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將集體亮相,展現地道的京味兒年俗;四川閬中開啟春節“搶銀水”,人們爭相早起挑井水、搶好運……全國各地都紛紛拿出“看家本領”,迎接成功申遺后的首個春節,為人們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以首個非遺中國年為契機,匯聚更多力量,聚焦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這是我們的情懷,也是我們的責任。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