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排在了2025年重點任務的首位。開年以來,多項促消費政策、措施紛紛出臺,政策效果如何?
多項促消費政策出臺
市場反應如何?
02:35
記者一行來到涿州的一家家電賣場,雖然是工作日的上午,店里依然有不少前來選購的消費者。小劉就是得知了新的補貼政策,來給新家添置空調的。

這次調研的重點,是要看一看在政策推動下,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意愿的變化,這是判斷消費市場走勢的重要依據。

今年,享受以舊換新補貼的家電品類從8類擴大到12類,并且還將手機等數碼產品納入今年的補貼范圍。多家門店工作人員表示,政策的延續和擴圍,讓店里出現了不少新的變化。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政策利好下,各家門店也是拿出真金白銀,不僅開啟了春節促銷,甚至還計劃好了將今年全年的促銷頻率和力度進行加碼升級。除了在店里張貼海報宣傳政策,更是把地推活動開進了周邊的村鎮。榮澤宇告訴記者,商家服務的升級、消費需求的增長,都遠超他的預期。

長城證券產業金融研究院輕工家電首席分析師榮澤宇:以舊換新的補貼,對縣域活力的帶動實際上是非常明顯的。能夠實實在在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到店里面。我覺得這對2025年以及之后的消費活力保持和潛力釋放,有非常大的幫助。生產制造工藝、營銷理念以及售后服務保障整體進步,因此對2025年更加充滿信心。
“以舊換新”加力擴圍
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
01:46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整體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萬億元。近日,中央財政已預下達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810億元。

長城證券產業金融研究院輕工家電首席分析師榮澤宇:2024年促消費的補貼政策,它并不是一個全年覆蓋的政策,它覆蓋的時間范圍相對來說是比較有限的。在今年可以看到,整個政策從2025年年初會一直延續到年末,是一個貫穿全年的促消費的政策,這個也會給消費者和企業非常確定明確的信號。這本身就已經為2025年的消費實現增長,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在今年的以舊換新政策中,“加力擴圍”這一關鍵詞,既具象化又誠意十足。

招聯首席研究員 董希淼:2025年在支持政策持續加力擴圍之下,特別是用更多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新”,補貼金額和范圍都進一步增加,將有效提振居民“以舊換新”的意愿和能力,同時促進產業升級和綠色轉型。
國信期貨首席分析師顧馮達則認為,當前,消費者從追求“有沒有”變為看重“好不好”,智能化、綠色化產品需求潛力巨大。

國信期貨首席分析師 顧馮達:消費補貼刺激本身,更多是消費彈性提高,滿足更好生活的期待。以AI智能物聯為例,有了一個AI智能終端,你會把更多的家電物聯網和AI配套,從而有更好的體驗。
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
拉動內需“新引擎”
02:19
開年以來,從新疆阿勒泰到吉林北大湖,從河北崇禮到四川阿壩,各地不斷豐富“冰雪+民俗”“冰雪+體育”等特色旅游項目,冰雪經濟持續升溫。專家表示,大力發展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等新型消費,并創造出更新的消費需求,是提振消費的重要增長點,有望成為消費增長的“第二曲線”。

招聯首席研究員 董希淼:這些新型消費與傳統消費一起,將為消費市場帶來更豐富的新業態,創造更強勁的新動能。建議優化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落地實施。從“軟件和硬件”兩方面發力,完善消費基礎設施和配套政策,推動冰雪經濟、銀發經濟持續發展。
眼下,新需求、新科技正在催生更多消費熱點和增長點。專家表示,在這背后,更值得期待的是這些新型消費將能夠發揮杠桿作用,撬動整個行業的煥新升級。

國信期貨首席分析師 顧馮達:更多的消費刺激帶來更多的企業訂單需求,讓企業更愿意去長期投入設備升級、產品升級、產能升級,給大家提供更具有綠色化、智能化、創新力的消費體驗。所以我們看到,一個點的消費刺激,它背后是整個產業鏈景氣度、消費信心的提升,從投資環境、消費環境和未來增長信心的角度會有一個明顯的杠桿。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瑞東認為,發展新型消費的根本,是要增加居民收入。今年國家將實施一系列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等,會切實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高瑞東:總需求不斷擴大,樓市和股市不斷穩定,也將有效提振居民的收入預期和財富效應。伴隨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Z世代(年輕群體)和銀發人群的消費潛力開始釋放。與之相對應的個性化、體驗式消費以及銀發經濟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新消費增長點。
(總臺央視記者 李廈 董彬 梁志瑋 成奕霖 杭州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