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代晴 崔上 劉艦
“你能看出這幾片瓷器有什么不同嗎?對,這上面有個沒上釉的澀圈,它體現了宋金時期的疊燒工藝……”“90后”邢雨龍是滄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經常到南川老街開展研學交流活動。文物成為連接他和大運河文化的紐帶,也讓他對南川老街有了不一樣的情感。

邢雨龍(左)為記者展示他開發設計的運河文化劇本殺道具“軍糧密符扇”。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說到南川老街,就得先說說咱身處的南川樓。歷史上,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一年,隆慶年間《長蘆鹽法志》記載:樓高十丈,面闊三間,用于運司官員閑暇登眺。”邢雨龍說,這些年,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顯著,當地堅持保護為先的理念,對南川樓沉船及出土文物進行了搶救性挖掘,有效保持了面粉廠、給水所的原真性,留住了年代感。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部門還保護性復建了南川樓、朗吟樓,讓消失于清代的兩座古樓重新聳峙在京杭大運河東岸,再現了數百年前的歷史景象。

夜幕中的南川老街蒸騰著“煙火氣”。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逛一逛文創小店,吃一頓火鍋雞,喝一碗茶湯……除了歷史的厚重感,邢雨龍更愛這條老街的“煙火氣”,“老街‘不老’,它既有四合院、老街巷的傳統風貌,又有酒吧、文創店、咖啡店等現代元素。從劇本殺到小劇場,從實景演藝再到非遺體驗,老街越來越受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
滄州有著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特色美食,南川老街恰好成為這些文化因子的現實載體,讓傳統文化找到了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
夜色下的南川老街,變得更熱鬧了,餃子文化節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參與。都說這里是滄州的“城市會客廳”,邢雨龍特別認同。2024年“五一”,滄州在全國受到游客追捧的20個小眾旅游目的地城市中排名第六位,國慶假期接待游客335.1萬人次,一條老街帶“火”了大運河全域旅游。

南川老街游人如織。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這兩年,外地來滄的游客越來越多,經常有觀眾對邢雨龍說,“沒想到滄州這么好,我們來晚了”。聽到大家這么評價自己的家鄉,他打心眼里高興。今天的滄州,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和“世界自然遺產”南大港候鳥棲息地,雙“世界遺產”之城的魅力持續凸顯,城市的文旅服務也在不斷升級。
“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讓更多的游客喜歡滄州這座城市,讓滄州的文化故事越講越精彩。”話語中,邢雨龍滿是期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