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這一年的中國經濟,新質生產力是當仁不讓的大熱詞。年末,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這個詞又一次出現在重要位置。會議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新”,究竟落腳在哪里?眼下,各行各業正在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實驗場”。比如,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啟商業首航,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1000萬輛……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謀新策、出實招,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多位專家在26日舉行的“央廣網財經年度對話2024”上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產業升級為關鍵抓手,按照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平衡好“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與布局,兼顧短期需求拉動與長期投資。
最近幾年的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是質量,那發展的“質”從哪里來?有效投資、擴大需求,這些都是影響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動力,還是科技創新。這一年,全國各省市的工作布局中,紛紛亮出新質生產力“路線圖”。譬如,江蘇無錫選取高端紡織服裝等三個特色優勢行業,集中精力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四川成都青羊區著力實施設備更新、智改數轉等行動,對制造業進行提升改造。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通過改革破除各種束縛障礙、打通堵點卡點,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以陜西為例,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全省探索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改革,推動越來越多的存量成果加快轉化。在激發人才活力方面,重慶則大力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集聚行動,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師及后備人才1萬名以上。
以改革為動力,推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優化配置,新質生產力發展勢頭更勁、空間更廣。我們期待,越來越多攀“高”向“新”逐“綠”的新產業、新項目萌發破土、轉化落地,一批又一批新增長點、新增長極加快孕育、夯基成勢,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不斷顯現,新質生產力的故事精彩繼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