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各單位都忙著盤點總結,給即將過去的一年畫上圓滿的句號。對于中國經濟,很多人也很關心,到底這些年發展的成色如何?
國務院新聞辦12月26日公布的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為我們揭曉了答案。這場歷時兩年多、動員210多萬普查人員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全面摸清了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家底,勾勒出中國經濟振奮人心的發展圖景。

“五經普”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接近13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對普通人而言,單看這一數字,可能缺乏直觀感受。但如果我們與五年前加以對比,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2018年末,這一數字剛剛突破90萬億元。五年間,從90萬億元出頭到接近130萬億元,中國GDP總量長出的“個頭”就有30多萬億元,這一成績著實令人驚嘆。
有人說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中低速發展階段,如果我們僅看一年的表現,似乎變化不大;但觀察五年累計的結果,就能發現不尋常之處。
以中國經濟今日的龐大體量,恰如一艘劈波斬浪、揚帆遠航的巨輪。很多坐過大型郵輪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船越大,開起來越平穩,乘客甚至察覺不到船在緩緩移動;只有當看到離岸邊越來越遠時,才會恍然大悟,巨輪早已遠航。
這也說明,經濟發展不怕步子慢一點,只要穩步前行,一步一個腳印,積跬步,終將至千里。

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我國經濟總量的平穩增長,顯示出國力的日益強盛,最終受益的是廣大老百姓。拿就業來說,2023年末,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比2018年末增長了52.7%,從業人員比2018年末增長11.9%……經濟活躍,參與市場活動的經營主體增多,老百姓的“飯碗”自然端得更穩了。
與國人的司空見慣相比,更驚訝于中國發展變化的,是隨著我國入境免簽政策進一步放寬而涌入的外國游客。透過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短視頻,越來越多人看到中國正在“穿越”到一個美好的未來世界:手機輕輕一碰就能支付、四通八達的高鐵網絡便捷無比……新技術、新應用在中國遍地開花,而且速度快得讓人難以想象。
這背后,與我國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密不可分。普查結果顯示,2023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2018年增長95.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專利申請量156.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1.4萬件,分別比2018年增長63.6%和65.1%;47%的規模以上企業應用了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這些數據表明,我國企業研發勢頭強勁,成果大量涌現,科技創新正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催生眾多新產業、新業態,為經濟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

即便是沒有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可能也通過中國的“出口新三樣”,感受到了這個制造業大國蓬勃的生機與活力。普查結果揭示了這一點: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風力發電機組產量分別達到6.5億千瓦、1.4億千瓦,比2018年分別增長了4.9倍、7.4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支撐,而且為全世界實現“雙碳”目標作出了中國貢獻。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沒少遇到困難挫折。“五經普”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告訴我們,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有底氣、有實力迎接挑戰。中國經濟這艘巨輪,終將長風破浪、直濟滄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