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次飛行,55萬公里,相當于環繞地球飛了14圈。”在“青春大講堂·奔跑吧成都”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現場,成都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李耀用飛行軌跡,分享了他的創業故事。

李耀是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機器人中心科學家,地道的成都人,2016年在成都成立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恩思”),從科學家到創業者,研制國產手術機器人。
今年10月29日,公司迎來成果大爆發:“成都造”手術機器人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完成全球首例喉部早癌專科化經口手術機器人手術。這臺“手術機器人”——首臺國產經口手術機器人系統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 System(TORSS?拓思),正是由博恩思研發完成。
隨著企業的發展,李耀的目標就不只是研發國產手術機器人,還要讓他們的機器人“出海”,打開全球市場。
據李耀介紹,“印度是我們‘出海’的第一個目標,因為它人口基數大,醫療市場超過2000億美元,是全世界醫療設備廠商最重視的市場之一。2022年,我帶著手術機器人前往印度,一個一個拜訪醫院醫生。終于,在九個月后,印度最大私立醫療集團MAX醫院表示愿意試一試。就是這一試,我們的機器人在印度醫療界火速出圈,從此打開了印度市場。”

隨著公司“出海”業務進入爆發增長階段,資金支持成了企業的燃眉之急。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成都市科技局直屬事業單位——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與博恩思取得了聯系,并著手解決企業融資需求。10天后,在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推動下,興業銀行審批通過博恩思1000萬元“科創貸”,進入知識產權質押流程。
此次博恩思的“質押物”是發明專利。“知識產權貸款,讓‘知產’變‘資產’,這對科技型企業來說是巨大的福音。我們看到了政府‘優環境’的決心,更得到了發展的信心。”李耀說。
一路走來,李耀認為,只要堅持努力奔跑,一定能抵達夢想的遠方。“我還要感謝成都這座城市,讓我的創業夢想照進了現實。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