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間,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向我省中南部的90多個縣(市、區)提供生活生產用水約148億立方米,全省受益總人口約5200萬。
系列報道《南水潤北 生生不息》。今天帶您走進衡水景縣的苦水營村,從挑水吃到用自來水,從苦咸水到"好水",村民的生活,正因北上的"南水"而變。
年終歲尾,在外奔忙了一年的王雪飛,回到了位于衡水景縣的老家苦水營村。
跟父母在一起聊天,三兩句就聊到了從前。泛黃的照片,是記憶凝結的焦點。但仔細一看,這些照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大家都不太愛笑。

衡水市景縣苦水營村村民 王雪飛:
因為小的時候我們這邊水質不好,和一般同齡人(相比)牙都比較黃,水質不行,那時候從市里面坐車回來,你不用說你去哪里下車,你一張嘴就知道你在哪里下車,就知道你是苦水營的。
地如其名,苦水營地處華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區的"鍋底"區域,不僅缺水,而且水質苦咸。

衡水市景縣苦水營村村民 劉立花:
我們上土井里去挑水去,挑那水就是咸的,又咸又苦,也得吃,天天也得吃。
從坑塘積水,到機井抽水,再到鄉里建起水廠集中供水,幾十年來,苦水營一直在努力地尋找水源,但始終沒能擺脫"氟"的困擾,找到那一杯"好水"。
改變,發生在2016年。南水從丹江口一路奔涌直達華北,大型輸水干渠和受水區水廠以上供水管線迅速鋪展落地,將引江水送到了苦水營。
現在擰開水龍頭,來自丹江口水庫的甘甜,正滋潤著河北老百姓的心頭。

衡水市景縣苦水營村村民 王雪飛:
南水北調的水讓我們孩子們都很健康,牙齒也不黃了,很白,孩子們也更敢笑了,更敢開心了。

衡水市景縣苦水營村村民 劉立花:
以前那壓機子用了30來年再也不用了,這現在用自來水,天天一擰就有水,這人們都挺高興的,用的水都挺好喝的。
因水而變,告別老物件的不止苦水營。在距離村子三公里的留府鄉水廠,這些當年用來過濾地下水中"氟"元素的大家伙們,也早已光榮"退休"。

衡水市景縣留府鄉水廠站長 張秀忠:
現在我們凈水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更大、更完善的一個水廠那里去了,達到合格以后把這個水送到我們水站,再分散到這40個村去。
而像這樣的泵站,在景縣有20個。它們和這座南水北調工程配套建設的水廠一起,組建起了全新的供水體系,讓全縣848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水源置換,喝上了引江水。
新一代的水務人也由此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用一杯好水,守護著鄉親們重拾的"微笑"。

衡水市景縣桑德水廠生產經理 葉金鑫:
我作為新一代的水務人,見證了這個水廠的建設、試運行、運行的這一個全過程。很自豪,確實很自豪,每天我看著化驗的指標,達標之后供到各家各戶我感覺是非常自豪的。
依水而生,"南水"潤民。
在衡水,苦水營村的水氟值由原來的1.6mg/L降到0.2mg/L,兒童氟斑牙發病率逐年下降;
在石家莊,"南水"在主城區的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中占比超過75%;
在河北,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與石津、保滄、廊涿、邢清四條大型輸水干渠,織就一張優化水資源配置的骨干水網。
10年間,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向我省中南部的90多個縣(市、區)提供生活生產用水約148億立方米,全省受益總人口約5200萬。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