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21日,一顆名為“澳門科學一號”的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這是內地與澳門合作研制的首顆空間科學衛星,也是國際首個低傾角監測低緯度地球磁場與空間環境的衛星。衛星的研制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衛星升空后,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可可和他的團隊又在忙些什么?
張可可是“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眼下,他們團隊正在抓緊推進“澳科二號”的籌備工作。說起地球磁場研究,他言語間總會傳遞出一種“緊迫感”。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 張可可:地球磁場應用不但非常重要,是國家急需的,是國家急需的,我強調兩遍。因為我們現在所用的手機、飛機等,用的地球磁場數據模型都來自美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所以我們國家急需這一塊的發展。
國家所需,就是科學家所急。作為國際知名天體物理學家,2018年底,張可可提出在澳門發射一顆高精度的地球磁場衛星的設想,這將是首個監測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衛星,這一想法很快得到國家有關方面和澳門特區政府的認可與支持。2019年,張可可辭去在英國大學講座教授職務,來澳門全職籌備。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 張可可:我在英國不管做教授、做所長、做系主任,都不可能開展這樣非常有科學意義、應用意義、經濟意義的衛星項目。我還是很慶幸自己到這里,做一些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背靠祖國,扎根灣區,一項項制度優勢讓張可可和他的團隊跑出加速度。作為內地與澳門合作研制的首顆空間科學衛星,“澳科一號”衛星僅用了4年時間就在去年順利升空,其測量的地球磁場精度代表了全世界最高精度。美、英、法、德等18個國家的科研機構紛紛與“澳科一號”衛星項目合作。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專門為“澳科一號”舉辦特別討論會。歐洲航天局也計劃明年在澳門組織相關國際研討會。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 張可可:專門組織科學研討會,人家甚至跑到這里開全世界的科研研討會。用事實來說明這顆衛星是成功的,是對澳門的認可,更是對中國的認可。
“澳科一號”讓澳門有了一張硬核高科技名片。這張名片背后的整個研制團隊,除張可可外幾乎都是年輕人,最小的只有22歲。當時衛星發射成功后,他們曾給習主席寫信匯報這一喜訊和參與衛星研制工作的感受,兩天后便驚喜地收到了回信。說起當時的情形,張可可仍掩不住興奮與使命感。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 張可可:中國是第一個研究地球磁場的,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指南針。在過去的300多年,主要是由德國、法國、英國等科學家占主導地位。通過“澳科一號”衛星、將來“澳科二號”衛星,使整個地球磁場研究重心又轉移到中國。火炬又轉到中國人手上,是中華民族科學復興的縮影。
最近,張可可帶領年輕的團隊又干成了一件有成就感的事。他們基于“澳科一號”衛星等高精度地球磁場數據,推出中國首個自主可控的實時地球磁場模型,可用于航天航空航海導航、資源勘探、智能終端等,具有廣泛重要的科學與應用價值。

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尹亮:張老師給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年輕人也許技術不是很好或者條件不是很好,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熱情,愿意投身到其中,這個熱情是最難得、最寶貴的。
為了點燃更多青年學子的科學熱情,張可可還通過各種形式,推進澳門的科普工作。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 張可可:我們還把澳門各個學校的學生帶到研究院,跟他們講解衛星的知識。澳門中學生還編程來預計當這顆衛星在我們頭頂上的時候,它要做什么事情,比如拍個照片,他們還真做了。希望澳門的中小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我們的科研活動中來。
張可可告訴記者,未來“澳科二號”衛星升空后將和“澳科一號”衛星組成星座,形成全球第一個高精度地球磁場三維立體觀測系統。他表示,“澳科一號”是“一國兩制”下澳門與內地合作的成功典范,他們正在橫琴設立兩個新的實驗室,用來研究地球模型數據和地球磁場應用,這里孕育著新的未來。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 張可可:我堅信澳門將來的發展必須融入大灣區,以國家作為支持,我們才可以做一些大的事情。我對將來幾年的期望是把“澳科二號”衛星扎扎實實做好,希望在澳門回歸30年的時候你再來采訪我,我會告訴你我們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