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電 題:澳門學子林倩玉:從內地校園,走向世界舞臺
作者 黃欣欣 李百加
來到內地求學近5年,澳門青年林倩玉愈發覺得自己像一個“容器”。從北京語言大學到中國人民大學,從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她說,校園給了她打開眼界、自由馳騁的舞臺。
18歲那年,林倩玉考入有“小聯合國”之稱的北京語言大學。
她學習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專業,選修波斯語,加入校廣播臺,在中外學生藝術團以古箏與同學共同演奏世界各地樂曲。談及擇校初心,她坦言被學校的文化氛圍、學習資源吸引,“我接觸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師生,能吸納四海八方的文化。”
校園外,林倩玉來到多個國際組織實習。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中國·北京),她參與推動中國技術“出海”,促進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數字轉型;在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她跟進千島湖、巢湖保護項目,翻譯制作中英文報告;在通州·全球發展論壇(2024),她和來自德國、巴基斯坦、美國等國的學生探討青年對促進國家間科學文化交流的作用。

10月19日,林倩玉(左一)在通州·全球發展論壇(2024)青年論壇上和與會青年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林倩玉觀察到,澳門青年在跨文化溝通上具備優勢,能夠穿梭于不同語境間,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她將思考化為研究,撰寫論文《一國兩制下的港澳青年:中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新機遇》,在澳門大學生學術征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11月25日,林倩玉(左二)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澳門大學生學術征文比賽獲獎論文叢刊發布會及贈書儀式”上發言。(受訪者供圖)
林倩玉常以親身經歷分享澳門的變遷。她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說,很多外國人對于澳門和“一國兩制”了解不多,“有些人認為澳門發展靠的是自身努力,其實不盡然,是國家的全方位支持帶動了澳門的多元發展。”
“我父母經常跟我說,澳門回歸前有很多暴力事件,但現在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區之一”。在林倩玉看來,回歸后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在交通、生活方式、教育等領域體現。“澳門是個小城,之前市內交通只有公交和出租車,但2019年輕軌氹仔線開通,澳門進入‘有軌’時代”。她還提及最近正式通車的澳門輕軌橫琴線,如今經橫琴口岸往內地,搭輕軌列車至橫琴站,再步行幾分鐘便可到離境大堂,實現澳門、內地“絲滑”穿梭。
就在今年,林倩玉在澳門念高三的弟弟參加了內地普通高校聯合招收澳門保送生考試,有望來到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就讀,和姐姐共同求學,“他本想留在澳門,但我常把內地讀書的見聞分享給他,他現在也覺得可以走出來看看不一樣的世界”,林倩玉說。
澳門回歸25周年之際,林倩玉對未來充滿信心,“期待能代表澳門站上國際舞臺,向世界展現眼中澳門在‘一國兩制’下的巨變。”(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