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拉圭亞松森12月6日電(記者朱雨博?周永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主席南希·奧韋拉爾日前在巴拉圭首都亞松森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付出大量努力,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在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由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中國文化悠久燦爛,春節申遺成功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在此祝賀中國人民。”奧韋拉爾對記者說,“中國為保護文化遺產付出了大量努力,值得許多國家借鑒。”
??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屏幕播放春節宣傳視頻。新華社記者朱雨博攝
本屆常會另一大亮點是“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3個中國遺產項目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代表作名錄。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機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實施轉名錄程序,意味著中國對非遺的系統性保護成效顯著,獲得認可。
奧韋拉爾表示,中國非遺保護政策措施值得肯定。“中國積極參與各種文化公約和文化活動,并在其中有突出表現,我們贊賞中國的行動。”
??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新生廣場,羌族學生跳沙朗舞歡慶羌歷新年(2020年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她告訴記者,2003年通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為非遺保護提供了許多重要工具,各國都在為有效落實公約而努力。不過,這項事業仍面臨多重挑戰,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氣候變化與代際傳承的中斷。
“由于氣候變化,部分社區已無法獲得制造傳統工藝品或開展傳統習俗所需的原材料,這督促我們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加強公約實施,這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與承諾。”她說。
奧韋拉爾還認為,需要加深年青一代對民族文化遺產的認知。
奧韋拉爾表示,非遺保護是各民族為強化身份認同、追求傳統文化代際傳承而作出的共同努力。本屆常會是一場多元文化的盛會,有助于增進各民族間團結與互相了解。
“差異是我們成為人類的根本,也是我們的優勢,人類正是在這種多樣性中蓬勃發展。我們是如此不同,但共同之處在于,我們都擁有燦爛的文化。”她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