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村莊中,汗水滴下種子發芽
遠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壯
央廣網特別推出系列報道《遠山的回響》
記錄鄉村振興的奮斗故事
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天清氣朗,位于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鄠邑區景色如畫。環山公路沿線的村莊里,村民們也正適應“新生活”。

鄠邑區石井街道蔡家坡村村民都龍琴正在“家門口”的西餐廳工作(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48歲的都龍琴是鄠邑區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的農民。前半輩子一直務農的她,如今也干起了“洋火”事。在“茜茜公主的花園”西餐廳擺弄起刀叉,用現烤披薩招待著八方來客。
還有“嫂子咖啡師”宋迺紅、“田野手藝人”劉明俠……如今,過“時髦”日子的喜人變化在村里并非個例。

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央廣網記者 張偉 攝)
一方山水,不僅飽了游客眼福,也富了山腳下的原住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村民”來到這里游玩、創業、生活。
“鄉創客”
把青春揮灑在鄉野中
閑暇時光,約三兩好友在樸素典雅的書屋品嘗手沖咖啡,身后秦嶺山脈的蜿蜒輪廓清晰可見……位于鄠邑區栗峪口村的土錘咖啡店,是十里八鄉居民都知道的網紅店。

土錘咖啡店標語(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2019年,游客身份的海歸博士王繪婷被栗峪口村的生態所吸引,和團隊成員將廢棄的石粉廠重新進行設計改造,“土錘咖啡”由此誕生。
鄉土和時尚兩種元素撞擊。這家以原真生態、原鄉風情、原味生活為賣點的咖啡店備受關注,開業后迅速走紅,吸引著西安及周邊市民爭相打卡。
“從抖音上刷到了這家店,來了感覺裝修風格比較新穎,氛圍很好。”從市區驅車一小時余,家住西安市灞橋區的“95”后李晨興喜歡來這里拍照打卡。
“村咖”是一種嘗試,更是一個開端。在一杯咖啡的引流下,2020年至今,1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創客先后來到栗峪口村創業。這些年輕的“新村民”被稱為“鄉創客”。
“鄉創客”們把青春揮灑在鄉野中,山泡茶、阿喵茶餐廳、鄉村機車茶飲等創業項目帶動鄉村周邊業態不斷延伸,“喚醒”了鄉村的消費潛力。
栗峪口村黨支部書記王利軍告訴記者,近年來,該村從創建“美麗、整潔、和諧、生態、宜居”村莊做起,先后爭取3000多萬元改善基礎設施,硬化道路,安裝路燈,用“顏值”筑巢引鳳,引得游客紛至沓來。
通過旅游消費帶動,讓這個傳統村落的村集體經濟乘勢而上。據統計,栗峪口村2023年全村游客量突破40萬人,村集體收入達到52.6萬元,村民可支配收入達2.39萬元。
在距離栗峪口村不遠的蔡家坡村,同樣吃上“流量飯”的“90后”農家面館主理人盛穎欣正招呼來自西安與北京的游客落座。

農家面館主理人盛穎欣正在接待游客(央廣網實習記者 李奕宏 攝)
“媽,4份面條,少放鹽。再拌個野菜!”“我們這兒的野菜、面粉都是我們當地的,保證讓你們吃到地道的農家味。”盛穎欣臉上露出笑容。
在鄠邑區政府的謀篇布局下,自2018年起,蔡家坡村通過舉辦“忙罷藝術節”,鄉土變為藝術空間,田野化為展演現場,鄉村美、生態美、藝術美,美美與共。
村子美了,游客多了。在西安開咖啡店的蔡家坡村村民盛穎欣對“家門口”的變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其實下這個決定也糾結了近兩年的時間,不知道能不能賺錢。最后我發現我們村雖然游客多,但是業態很少,基本上游客在我們這兒觀光結束后,就都去隔壁栗峪口村消費了。”2023年年底,盛穎欣下定決心回到老家。在區政府的介紹下,聯合西安美術學院的學生一起將自己的宅基地加固整修、重新設計后,開辦了一家面館。
走進店內,縫紉機、土炕、中藥材老柜子等老物件在充滿設計感的空間內陳列,又土又新潮。
“真是沒想到,回家開店收益超出我的預期。國慶假期7天的時間,店內營業額就達到了2萬元。平時的話,每個月也會給家里帶來近3萬元的收入。”盛穎欣告訴記者。
“其實,許多年輕人內心都有建設家鄉的干勁。鄠邑區政府給了如此廣闊的‘舞臺’,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致富路子。”如今,盛穎欣帶著老婆孩子跟年逾花甲的父母同住,家里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一家人其樂融融,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美麗鄉村的無限活力和潛力,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扎根鄉村,不斷賦能鄉村建設,真正打通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通道。
“正是秦嶺這片獨一無二的土地,賦予了蔡家坡無與倫比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藝術之美。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8年的21.6萬元,躍升至2023年的約80萬元。”鄠邑區蔡家坡村黨支部書記秦衛東感慨。如今,村里已有200多人投身旅游業,享受著綠水青山帶來的豐厚回報。
西安市鄠邑區統籌城鄉要素,帶動理念、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加速向農村匯聚,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曾經“空心化”嚴重的村莊在優良生態和創業要素加持下,成為城市近郊游的“寶藏鄉村”。
“數字游民”社區
打造理想生活“棲息地”
清晨的陽光灑下,城市早高峰的喧囂還未結束,在綠水青山之間,山泡茶主理人胡軒銘正帶領著鄠邑區栗峪口村的“數字游民”打八段錦,用另一種節奏開啟新的一天。

栗峪口村的“數字游民”正在打八段錦(受訪者供圖)
“數字游民”是指在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的時代背景下,不需要辦公室等固定工作場所,通過互聯網即可完成工作并獲得收入的群體。
“在‘剪鴨村’居住的有B站博主、小紅書博主、抖音博主,我們稱之為‘候鳥式的居民’。”胡軒銘說,希望能夠讓“數字游民”成為鄉村生活深度的體驗者和參與者,為鄉村振興帶來年輕活力。
胡軒銘口中的“剪鴨村”寓意減掉你的壓力,“剪鴨村”的“數字游民”社區取名為“秦托邦”。在大多數“數字游民”的眼里,這里是兼顧生活與工作的理想“棲息地”。
“每天都是‘兩點一線’,穿梭于高樓大廈。經常要加班,壓力比較大。”計算機專業的小姑娘盧含玉是一名“00后”,剛畢業在一家位于上海的互聯網大廠工作。3月,她辭掉了工作找到一份Web3開發工作,正式成為了一名“數字游民”。
6月份,盧含玉通過互聯網了解并來到了“剪鴨村”。一起養小貓小狗,在大自然中來一場徒步旅行,參加村里的電音節……在盧含玉看來,在村里的生活舒緩了自己的壓力。

盧含玉在村里打卡拍照(受訪者供圖)
“在這里,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給我傳授了非常多如何一邊旅居一邊工作的經驗。也認識了很多前輩,給我推薦了很多代碼工具,十分受用。”盧含玉在這里認識了新朋友,也得到了成長。
“平時我們也會組織一些活動,例如面藝手工大賽、飛盤游戲、橄欖球比賽、鄉村集會、才藝展示等,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業余生活更豐富。”胡軒銘介紹道。
在鄠邑區的鄉村,不僅有充滿詩意的生活空間,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數字游民社區的成立,更是架起了人與鄉村的橋梁,讓有想法、有技能的創業者在鄉村有事可做,提供新機遇。

秦托邦創意市集(央廣網實習記者 李奕宏 攝)
“葡萄西施 酸甜適口 就為萄你歡心”“生活需要儀式感 而我只能給你新鮮感”……在社區一樓大廳的農產品公益展銷平臺,張貼的就是來自廣東湛江的數字游民小花生設計的助農海報。
在這里,數字游民們盤點各自技能,挖掘產品、溝通農戶、策劃創意,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幫助村民實現致富增收。
“來這里旅居的游民也會產生一些消費,例如購買農產品,在民宿留宿等,也會給村民帶來收益。”秦托邦數字游民共創社區主理人荊雨軒說。
作為陜西地區的第一個“數字游民”基地,自5月份開啟內測以來,“秦托邦”數字游民社區接待了來自陜西本土、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浙江、新疆等地的110余名數字游民。
目前,已經有3位入住的數字游民表示要在栗峪口村嘗試鄉村創業,創業項目涉及鄉村養老社區、潮流塊根植物、按摩養生等三個方向。為鄉村經濟注入全新活力,點亮鄉村振興的璀璨星光。
打造“移民漏斗”
將能力和人沉淀到鄉村
在鄠邑區栗峪口村,還有一位“新村民”王羽。大家都叫他“大羽”哥。
腳踩平衡車,拎著大水壺,“村EO”王羽穿梭于村里的街巷中。幾年前,來自武漢的王羽在一家科技企業擔任管理職位。如今,在鄠邑區政府的引進下,他跟“新村民”們一道投身于“鄉村事業”。

王羽接受采訪(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我們將‘剪鴨村’定義為城市人生活的‘第四空間’。當人想離開城市的時候,哪里的鄉村對他來說有朋友、最溫暖、最舒適,這就是我們想打造的鄉村。”這幾年,王羽用實際行動構建著自己的理想鄉村。
在鄠邑區政府的利好政策和王羽的努力下,經過兩年的發展,栗峪口村成為了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交通便利且有新業態聚集的“網紅村”。但是王羽覺得,鄉村振興需要持續不斷的“內驅力”,而非短暫的改變。
近幾年,王羽去了全國各地近100余個鄉村考察調研。在王羽看來,他正帶領團隊探索一個可復制的、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模型。
“當大家把希望的火種在鄉村點燃,自然而然就會將資源匯聚起來。但所有匯聚的載體,全部都是‘人’。”在考察調研之后,王羽認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如何把人留下來?王羽希望在栗峪口村打造一個“移民漏斗”,將人才“沉淀”在鄉村。
土錘咖啡等網紅業態吸引來“游客”,游客對村莊產生興趣后轉化成旅居在這里的“游民”,經過充分的了解和體驗后,游民們產生創業、定居的想法。

青年鄉創客服務中心(央廣網實習記者 郭靖澤 攝)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鄠邑區政府打造了“鄠邑區青年鄉創客服務中心”“西安市鄉村人才市集”“西安市人才交流中心”和鄉創項目孵化基地,吸引更多創客走進鄉村。
“土錘咖啡”長期穩居抖音西安榜榜首,機車茶飲“ 山泡茶”成為機車發燒友的聚集地,“阿喵茶餐廳”“六藝齋”等成為網紅打卡地……鄠邑區引進各類人才打造56個鄉村消費新場景。
西安市鄠邑區還啟動了農村后備力量培養三年行動,分期培養鄉村建設人才600名。組織100名干部主動投身鄉村振興一線,配備一批旅游村長、規劃村長、科技村長,為鄉村振興凝聚合力。
“要用三產帶二產、一產,努力爭取讓喜歡鄉村的市區人民把鄉村當作第二家園,推動城鄉融合。”王羽說。
近兩年,鄠邑區全體居民、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兩年全市第一。
“下一步,我們在現在的基礎上計劃再改造6間鄉村民房,提供免費裝修和租金給村民。加大線上的宣傳力度,讓更多年輕人知道我們這個地方。”荊雨軒介紹。
未來,隨著鄉村青年人的施展才華、實現夢想“舞臺”不斷擴大,屆時將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游”到鄠邑。“新村民”的到來,正為當地的鄉村振興帶來年輕活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