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老女人精品毛片久久,激情五月播播久久久精品,成人看片网站,美女高潮在线观看

首頁 新聞中心 時政 獨家 縣區 小記者 教育 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 數字報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即時新聞

老街區里潮流新|文化賦能,廣東老街區注入“新活力”

2024-11-18 09:50:01  來源:南方網

11月15日,“老街區里潮流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旨在講好老街區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故事。

  如何讓老街區煥發新活力?在廣東,一個個老街古巷的新生與蛻變,涌現出新潮流與新故事。廣州永慶坊、潮州牌坊街、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是廣東古建筑保護的典范,在保留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注入“新活力”,通過文化賦能,促進文旅融合發展,讓歷史文化融進城市更新中,實現傳承與突破、保護與重塑。

  用“繡花”功夫,留住老廣們的鄉愁

  走進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永慶坊,立馬被這里的獨特風情吸引,腳下是麻石路,抬頭是青磚房、滿洲窗,身旁是潮流小店,耳邊是粵曲悠揚。在這方天地,隨處逛逛,都能感受到新舊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視察時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作為廣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的首個“微改造”試點,永慶坊如何推進建設?參與改造項目的廣州市荔灣區住房建設和園林局二級調研員江偉輝表示,“修舊如舊”“建新如故”是貫穿改造全過程的理念。改造團隊使用“繡花”功夫對城市肌理進行嚴格保護,盡量原汁原味地保留嶺南建筑的傳統構件和傳統工藝。

  如今,走進永慶坊,嶺南特色小吃和文創產品等,與傳統建筑融洽共存。正是這種精雕細琢的“繡花”功夫,讓以永慶坊為標志的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留住了文化底蘊,留住了老廣們的鄉愁,煥發出新的活力,搖身變為文化新地標,成為大家了解廣州歷史和嶺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古城保育活化,促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兩只鉎牛一只溜?!边@首在潮州家喻戶曉的童謠唱的便是廣濟橋。作為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廣濟橋是潮州地標性建筑,被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2020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潮州,在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視察文物修復保護、非遺傳承、文旅資源開發等情況,強調“要保護好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城區,彰顯城市特色,增強文化旅游內涵”。

  2020年底以來,潮州制定《潮州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年)》,分批修繕保護古城內139處登記文物點和已登記授牌歷史建筑,推進古城保育活化和綜合開發,加強潮州文化研究和傳承保護,促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2021年,潮州提出深化古城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等24條具體措施,確定26個文旅重點項目,全力推進古城提升工作。

  近年來,潮州堅持采取小規模、漸進式的方式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微改造”“微更新”,以“繡花”功夫復原古城肌理,盤活古城文物資源,吸引外地游客前來觀光,帶動當地居民就業,實現文物保護成果惠及群眾。如今游人漫步潮州古城,可以去小巷尋找當地美食,也可以入住清代建筑改建的精致民宿,品著工夫茶聽一場潮劇,體驗原汁原味的本地生活。

  修舊如舊,數代潮汕人的記憶被喚醒

  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時專門來到僑批文物館了解潮汕僑胞遠渡重洋的歷史。這里擁有中國內地面積最大的一片騎樓群,也是唯一呈放射狀格局的騎樓街道,汕頭160余年的開埠史發源于此。幾代本地市民、潮汕籍僑胞的記憶里都有這片融合中西風格的騎樓群的影子。

  作為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城市開埠區之一,小公園見證了汕頭從一個海邊漁村發展成一座繁榮的新興港口城市,承載著汕頭開埠史的城市記憶和文化底蘊。為保育、活化這一片區的歷史風貌,近年來,汕頭用“繡花”功夫對小公園開埠區沿街騎樓進行修復,對小公園開埠區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育活化,百載商埠歷史風貌煥然一新。

  此外,小公園在一百多年的發展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匯聚了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周邊還集聚了僑批文物館、開埠文化陳列館、紅色交通站等專題展館群,汕頭市的歷史名片再次被擦亮。

  近年來,廣東積極探索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新路徑、新模式和新機制,有序更新老城區,推動老城區煥發新活力。今年5月,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召開全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專題會議,要求推動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與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相結合,改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人居環境質量。今年6月,廣州市新修訂了《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通過市級立法確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通過立法賦能歷史文化名城高質量發展。

  未來,廣東將繼續不斷探索城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根基,以創新的思維和開放的心態,不斷激發著新的活力,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


編輯:雷偉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新县| 合肥市| 梁平县| 连江县| 湘潭县| 定南县| 奉化市| 孟津县| 汕头市| 丰台区| 河东区| 福贡县| 丹东市| 建湖县| 红桥区| 衡水市| 革吉县| 县级市| 慈溪市| 张掖市| 香港| 旬邑县| 莱州市| 庄河市| 博客| 乌恰县| 元氏县| 十堰市| 武汉市| 昆明市| 扶绥县| 嘉峪关市| 仁怀市| 汾阳市| 乐亭县| 漠河县| 桃江县| 平邑县| 蒙山县| 台南市| 大渡口区|